第199章

就在太監立馬要把話再重復一遍的時候, 他擺擺手,說:“朕知道了。”

太監當即住嘴。

年輕的皇帝神色一時灰暗難明,底下的朝臣們不敢大聲談論, 但都在私下裏為這個百姓剛才說的話而交頭接耳——他們很多人即便是在台下,也沒聽清這個百姓到底說了什麽,因此正一個個問過去。

而皇帝的心理則在不斷的計算著何似飛留在當地,做出這個選擇的深意。

——他小小年紀, 真的就以為自己能夠逆轉局勢,挽救無數黎民百姓的生命嗎?

這樣嚴肅的問題問到他這裏, 以他當皇帝的經驗來看,都是能救則救,不能救的話,也得在百姓中謀得一個好名頭。

等到最後百姓們詰問起來, 再推出一兩個當事官員定罪,午門問斬, 說糧食主要是被他們給私吞中飽私囊了, 這樣便可以把責任推得一幹二凈——反倒給皇帝營造出一個愛民如子、明察秋毫的形象。

這也是他當年當太子的時候, 父親給他的教導。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想要當一個皇帝,一定得贏得民心,這是必然的。但是,朝堂制衡同樣非常重要。不過這一點你放心, 那些朝堂裏面的官員們,同樣想要贏得民心, 畢竟沒有朝廷也就沒有他們, 他們不會揪著皇帝的錯不放的。他們同樣一輩子都在想辦法致力於穩定社會局勢。”

這句話給了年幼的他當時很大沖擊,以至於他好幾年都沒想明白到底要怎麽做才能贏得民心。

勤政愛民, 讓百姓都能吃飽穿暖?

可是當他成為了皇帝後,發現氏族和官員們的權力龐大的嚇人,即便他是皇帝,也不能輕易撼動分毫。

可是,等到了真正的災害問題傳回來,年輕的皇帝忽然就懂得了父親的意思。

那麽多災民,死了那麽多人,百姓們流離失所,這根本不是依靠國庫開倉放糧可以賑災的!

畢竟國庫的糧食就那麽多,除了宮廷裏面每日的吃穿用度之外,還得運往戍邊的將士那邊,那同樣是朝廷必不可少的環節。

所以,他已經打算盡自己最大可能的減少宮內開支,把足夠多的糧食運往南方賑災。

但這個前來的百姓業來說,根本不夠啊,只能撐那麽幾天,而隨著洪澇不斷擴大,流離失所的百姓還在不斷增多!

甚至還有上百車的零食在運送過程中,因為沒有預估到天氣因素,甚至直接被暴雨沖刷,等送到了後全都發黴了!

也有的糧食走了半截兒,被洪水沖走,連軍官帶糧車都消失在滾滾浪潮中。

由此可見,南方的洪災壓根就沒有解決之法!

現在只能等數月後,百姓們死的死,病的病,然後朝廷再來一個馬後炮,問當時那些被大雨沖刷的糧食到底是誰在押運,直接貶官;還有就是那些沒考慮好路線就去送糧的,負責官員是誰,直接罷免;至於中間但凡敢私吞一顆米的,就午門問斬。

這之後還能再發一則通告——皇帝攜宮中眾人皆縮衣減食,為救濟災民籌備糧食,國庫都掏空了,可還是有蛀蟲從中私吞米糧,該殺!

這時候百姓們會看到朝廷想要讓他們看到的,由此心中升起對朝廷的敬畏和擁護——反正他們活下來了,還得到了良田的補助,至於那些餓死的,他們又不能再開口說話,不能再去計較當時朝廷怎麽不想出一些好法子來救人呢!

活著的人歌舞升平,死去的人總有滿腔怨氣,也無從訴說。

因為朝廷壓根就沒有給活著的人更多選項,不會告訴他們還有更好的法子可以救人!

只會給他們說,我們盡力了,真的,皇帝陛下都縮衣減食呢,你們快跪下謝恩吧。

等這樣的日子過得久了,以後再有災情,百姓們的思維已經成了定勢,壓根就不會怪皇帝昏聵無能,不能治理好國家,而是把矛頭指向那些官員。

死貧道不死道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

年輕的皇帝心想,何似飛留在當地,難不成他有想法可以解決災患?

他有嗎?

皇帝幾乎都要把帝師們曾經教給自己的所有知識在腦子裏搜刮一遍,同樣把近期幾位閣老和智囊的話在腦海中重新來回翻轉——對了,閣老們說過,只要能讓相鄰所有郡縣的糧商傾家蕩產的援助,一定是可以救濟更多的災民,同時還能做好災後重建事項。

但是,怎麽讓這些‘奸商’們掏出大部分腰包,這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閣老悶推演數日都得不到答案的事情,難不成何似飛他一個未及弱冠的年輕人能解決???

皇帝不信!

可是,何似飛此舉,又明顯是要跟災區的百姓共存亡。

——要是災情得不到控制,百姓們得不到安撫,作為上位者,第一個貶黜、甚至殺死的就是何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