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聖陵

長安。

次日晨起,聖神皇帝與姜握看過聖陵的石刻雕像林後,就在下宮暫歇。

所有皇陵皆設有陵令官,任掌山陵、率守衛之職。

這一日聖陵的幾位陵令官自然一直隨行在帝相身側,以備吩咐,且早早備好了帝陵相關的一應公文。

果然,聖神皇帝入下宮暫歇時,便要聖陵的地宮、陵園、山脈、陪葬陵群等細圖來看。

陵令連忙捧上來。

隔著桌子倒著看圖文不便,姜握就起身繞過桌子,與皇帝坐在一處看——

帝陵與皇城布局相似,都是帝王陵墓建在北面,取皇帝與北辰星一般坐北朝南。

故而乾陵、聖陵兩皇陵為鄰,並不是取一個‘面對面’,而是各自占據一座北面山峰,如同兩個並肩而立的人。

而帝陵的陪葬陵群,則呈“拱辰”形。

格局大致為:皇帝陵墓坐北居峰,陵山下東、西、南三面都可設陪葬墓,按照身份、功績,陪葬陵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此鋪成扇形。

陪葬墓之於帝王陵墓,就如同天空之上,諸多星辰拱衛帝星一般。

而陪葬墓的設置,遠近規格也各有不同。

隨行的除了陵令官,還有太常寺卿。

此時太常卿按照聖意,遞上昭陵的陪葬墓圖——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是有史以來最多的(而姜握所知的歷史裏,昭陵陪葬陵不光是‘空前的多’,還‘絕後的多’,後世帝王陵陪葬墓也未有超過昭陵的)。

因此陪葬墓裏面各色身份的人也齊全,最具有參考意義。

離太宗皇帝陵山玄宮最近的陪葬墓,是‘諸王、公主’等親眷,他們的墓地都是設在山上較為靠近玄宮之地。

而臣子們,就都要次一等,在山陵下的平地上起陪葬陵。

按照功績、親近等標準來決定距離玄宮的遠近。

最遠的……如果按照縣、府來劃分,已經跑到隔壁縣去了——畢竟太宗的陪葬墓太多,大家都排著隊拿著陪葬的號碼牌,從九嵕山北麓(這自然是最近的)一直排到最南邊的趙家村。

倒不是說趙家村那塊的風水不如,也不是說這種樸實的地名不好,但是【陪葬於九嵕山】和【陪葬於趙家村】,這實在是聽起來有點區別。

此時聖神皇帝要過她自己皇陵的山嶽陵圖細看,便是要在皇陵大形初具之後,先給姜握留一處最近的吉壤。

其實原本,她有動過心思,直接同玄宮也未為不可:因皇帝的陵山玄宮不是尋常的數尺墳塋。帝王陵墓本身占地面積就大,這也就決定了,哪怕離她最近的一處陪葬墓,在空間上也是有不近一段距離的。

未如同玄宮而不可分。

後來,皇帝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她西巡長安,也不只會去乾陵,年節下也去過昭陵:曾見晴空萬裏之下,昭陵處處陪葬冢正前方,都立著各位功臣的穹碑紀文,上刻其一世之功。當風吹過昭陵遍植的蒼松翠柏,好似每一處墓穴穹碑都有著自己的魂魄。

那一瞬,不光聖神皇帝有所動容,姜握站在九嵕山上下眺此景,也覺得就好似……貞觀一朝的君臣,依舊在此議政論事從未斷絕。

於是,皇帝便要為姜握選一處自己的墓地。

就像姜握可以常住久居在蓬萊宮,但也有自己相府一般。

其實聖神皇帝也清楚,若她提出來玄宮事,姜握一定會應的,她不會在意自己一旦‘隨於帝陵玄宮’,哪怕有穹碑紀石也只能陪在角落。

可……皇帝是在意的。

此時聖神皇帝鋪開皇陵的圖紙:上面已經用各色的筆,標出了可設陪葬墓的地點。

姜握看這張圖頗為熟悉——好多都是她標的。

於是皇帝也省了去問旁邊站著的太常寺卿,直接指了被朱色圈起來的,最靠近陵山玄宮的一地問眼前專業人士:“你覺得這一處如何?”

在圖紙上,此地與玄宮相距不過是一段指節的距離。

姜握點頭,平和道:“那我就在這裏陪陛下。”

兩人只簡單的一問一答,便把身後事定下。

直接把旁邊長安太常寺卿都聽懵了。

他自懵他的,帝相二人已經開始推進到下一件事了:開始一起安排旁人。

比如,文成早與姜握提過,將來百年歸身,願彼此為鄰。

姜握就在她周圍的幾處,開始選適合文成的‘將星’之位。

選完文成的,自然想起鳴珂來,她的要求就比較……

其實鳴珂原本是沒想過她將來能陪葬聖神皇帝皇陵的,一來她身份特殊,是先帝的前任廢後;二來,就算以官職論,她的官位也不夠啊。

但崔朝陪葬乾陵後,王鳴珂又幡然醒悟:原來也不用官位多高,有什麽文臣武將的功績,跟皇帝關系好也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