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九州之遊(第2/3頁)

故而李敬業開始還真是沒什麽阻礙拿下了揚州,號稱十日得兵十萬。

而如今李敬業在遼東,就大不相同了。一來,比他還高一級的安東大都護王方翼,是個小心謹慎的人,估計不會跟著他作死;二來,吳英就在倭國,李敬業就算想造反,也得先組織水軍坐船回來,他若真有此心,都未必能回到中原之地。

當然,培根的腦回路,也不是旁人能拿準的。

姜沃只希望他不要一拍腦殼‘我反了吧’,就做出什麽決定來,連累英國公身後事,還連累妻女,寧拂英雖在遼東為守將,但其女李慎修(順順)可就在安定公主府上。

媚娘,從來是個殺伐決斷的人——

正如此時,媚娘就在說:“哪怕邊關將領不反,但我若要稱帝,一定不會所有人都恭敬順服,必有人反。”

“到時候需得殺一儆百。”

動物從來比人敏感,媚娘雖神色語氣不變,但透露出來的崢嶸之意,甚至是殺氣,驚動了原本還在繞桌走的小仙鶴。

小鶴叼起最後一塊梨,撲棱著翅膀飛走了。

姜沃則伸手拿起桌上落下的一根鶴羽。

是啊,無論是誰,只要是做出頭鳥,舉起反對武皇的第一杆旗幟,是必然要死的,而且一定會罪及家人,受到重處!

武皇是不會,也決不能念舊情。

尤其是面對頭一個反者,必須要一次震懾的人心膽寒畏懼才行。這絕不是能商量的事情。

姜沃心中道:培根,你最好老老實實的哈。

見姜沃一時對著一根鶴羽沒有說話,媚娘自想不到其思緒是飄到了遼東李培根那裏,還以為姜沃是在為了她那句‘必有人反’而擔憂她。

於是媚娘伸出手,自姜沃手上取走了那根潔白的鶴羽,然後拍了拍她的手:“別擔心,從臨朝主政到攝政,這麽多年我又不是白做的。便有人反,也不過是芥癬之患,必可鎮壓!”

姜沃擡頭笑道:“我相信。”

她真的相信。

莫說此世已然不同,有她為宰相多年,一直在往天後的船上撈人,甚至都出現了文成這樣的封疆大吏。

便是史冊之上,孤身立於朝堂的武皇(哪怕還只是太後時期),也不只有野心,更有實力。能夠只手擎天,牢牢按住朝中大勢——

史冊之上李敬業的謀反,響應者並不多,甚至連李敬業的親叔叔李思文,都不肯響應,早早跟朝廷報信他那倒黴侄子造反不說,還親自堅守潤州,哪怕後來被李敬業破城逮到,也不肯跟他一起造反。

給李敬業氣的,又不好宰了自己叔叔,只好道:叔父既然如此依附武氏,就改姓武吧。

別說,後來李敬業兵敗,李思文入京請罪,武皇(時臨朝稱制太後)得知此事,還表示了贊同:既如此,從此你就姓武吧。

估計李勣大將軍泉下有知能氣活過來:李敬業這一造反,直接害得他被‘發冢斫棺’墳塋不保,禦賜之姓(武皇下旨李勣復姓徐氏)也給弄沒了不止,還把他兒子弄去姓了武。

好嘛,托這‘孝子賢孫’的福氣,一家子搞出了三個姓。

如果說,李敬業謀反連親叔叔都不肯看好,只能說明武皇當時已經大權在握,明眼人看得出勝負。

那麽武皇用以平定李敬業叛亂的將領,則足以證明,她對朝堂的掌控力——

史冊上,平定李敬業之亂的,是梁郡公李孝逸,正經八百的李氏宗親!

可見當時的武皇,已經牢牢握住了政權與軍權——李孝逸絕不是當時她手下最能打的名將,但她偏要,也敢於派出梁郡公李孝逸去平定李敬業之叛亂,正是為了做給天下人看:李唐宗親亦為她所用。

故而……

姜沃看向眼前正在安慰她‘將來便有人反,也無需擔憂’的媚娘,是發自肺腑地點頭,又重復了一遍:“我相信。”

都說時勢造英雄。

武皇能從掖庭走向帝位,自然是有時勢加持,她穿過了命運一道又一道幽玄的門。

但……絕不只有時勢!

這世上多少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和帝王,

順利到手的大好河山一手好牌被打個稀碎。

而武皇能作為古往今來唯一一個拿住江山的女皇,她靠的絕不只有時勢。

她最終走向了帝位,是她作為政治家的成功,也是她走到了巔峰,看清了並掌住了這‘唯強是從’的天下。

姜沃認真道:“我從來相信,姐姐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是治國之才。”[1]

媚娘不由一笑。

說來自打天後攝政以來,年節下朝臣們上賀表,就都是上兩份。帝後各一份。

這些年,她聽過的褒贊懿美之辭不知有多少。

然這句並無甚辭藻修飾的話,她聽來,卻覺得萬分洽意,遠勝其它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