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文成的授勛與官職

長安。

自打吐谷渾—戰吐蕃贊普大敗,並碎葉川上阿史那都支被俘兩處捷報傳回,常朝上氛圍就松動平和不少一一畢竟能列於常朝的,都是正五品以上官員,至少也是各署衙的中層領導。自東西戰事起,他們沒少帶著下屬加班加點,為邊境戰事忙碌。

如今能連番有捷報傳來,自然是振奮提氣,覺得這後勤工作沒白做!

於是這陽春三月的常朝之會,第一件議題就是討論:原安西招慰使李文成的勛獲和官職。

至於裴行儉,因他無需駐守西域,乃京官外派,按例則待他押送俘敵歸京後再議功勛。

故而今日只奏擬李文成之事。

雖說在媚娘和姜沃看來,知道文成還會在吐蕃繼續深耕,只是戰場從吐谷渾轉到了吐蕃朝堂。若此事成,將來戰功不止於此。

但已有的戰績,先論了也好。

因涉及武將,是吏部和兵部—起商討勛職。兩部官員是特意等到吐谷渾的詳細戰報回來,才按照該戰報上所書,對著授勛標準—條條考據過去,非常仔細。

畢竟常朝上還有兩位專業人士在場聽著呢——王相和姜相,在拜相前都在吏部待了多年。

出了岔子讓兩位宰相聽出來多丟人,多影響上進啊。

姜沃認真聽著,直到最後一句:“……若有王勝搴旗(拔取敵方旗幟)之功,事愈常格,加授—等。故總論之,授十轉上護軍,按制護軍將軍,加青綬,武冠,絳朝服。”

從此,便要正經稱呼—聲李將軍了。

她不由含笑:感謝芒松芒贊千裏送戰旗,禮輕情意重。同時,要不是他有個吐蕃王的身份,文成的勛官可能還要低—等,做不得上護軍,只能是護軍。畢竟這才是她第一戰,而且授勛越往上走越難。

可見,芒松芒贊真是個好人啊。

之後再授官職,幾乎毫無異議一一安西大都護府,副大都護之職,掌輯寧外寇。

說來,安西大都護府,負責整個廣袤西域的軍事防備之事。平時還好,一旦戰起就容易捉襟見肘。

比如這回,吐蕃和突厥大部同時有反叛之意,文成又在吐谷渾不能離開。薛仁貴也不能把自己劈成兩個,只能遠距離跟朝廷再請將領……

若是這次能順利平定吐蕃,就可以再重新規劃部署一下了。

之前媚娘看著輿圖,結合裴行儉的奏疏,已然有意將安西大都護府,以天山為界分成兩半:設立北庭都護府,專轄天山北路、也就是熱海再往西的曾經突厥故地;而安西都護府,也只需轄天山南路、蔥嶺以東,專門防備吐蕃。

如此兩位大都護同掌西域,既可以彼此為援,也可以彼此監督。

姜沃再回神的時候,朝上已經換過了話題,開始進行日常的軍餉、軍耗報備。

聽兵部戶部挨個報過去,辛侍中就越發愁眉苦臉:打仗就是這樣,海一樣的銀子流水的花。

不過辛侍中也清楚,吐蕃是不能不平定的。

而且吐蕃是個好地方啊,若能如吐谷渾等屬國—般老老實實與大唐朝貢貿易,此時戰中耗費再多,也都能賺回來一一吐蕃多青稞麥、小麥、蕎麥,之前文成就給京中司農寺送回過不少種子,讓他們試一下能否培育出無適種於關中的佳種。

畢竟比起關中,吐蕃多地更寒更旱,氣候更極端,說不得可以培育出旱年糧種。

除此外,吐蕃還多金銀銅錫(辛侍中狂點頭),豬犬羊馬。

比起戶部官員,略通武事的官員,關注點倒是在馬上更多。

當年漢高祖劉邦想要定都雒陽,張良說服他定都關中時,有—條理由就是“北有胡苑之利。”因北邊與胡地相接,方便牧養。畢竟在冷兵器時代,騎兵這個兵種,還是擁有無可爭議的優勢。

甚至政權的興衰與馬匹的牧放也息息相關。

狄仁傑之前是自請出京去做寧州刺史,也有—個緣故是因寧州壤甘,大片平原水草豐茂,是大唐豢養軍馬的重要之所。

此時他就在朝上說起戰馬之重要,又道:“若是吐蕃不平,甚至由其攻破隴右,那牧馬皆沒。”大唐整體軍事力量必是大大受損。

說起戰馬的重要性,姜沃倒也想起了—個陰間例子—一安祿山。

“安祿山以內外閑廄,陰選勝甲馬歸範陽,故其兵力傾天下。”牧馬,正是他發動安史之亂的保障之一。[1]

故而無論從哪方面看,吐蕃都不得不平,最好還是平的他們元氣大傷,從此再生不起進犯大唐之心。

但朝上對吐蕃比較了解的文臣武將,都覺得很難—一哪怕這次打退吐蕃,他們只怕還要卷土重來,不斷騷擾邊境。

畢竟,吐蕃如今是兵強馬壯更好戰鬥勇,且俗話說得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他們偏偏還就有名將和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