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姜相以病乞歸?(第3/4頁)

而作為‘第一見證人’,林奉禦更是險些被逼得也當場吐血給人看!

此時,距離正月初九那道震翻朝堂的‘姜相請辭奏’,已經過了兩日。

京中水深,什麽皇親國戚世家簪纓都是紮堆論,這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過兩日,就扒出了不少蛛絲馬跡——

紫宸宮那日固然沒有閑人,也無人敢去窺探二聖居所。

但,此事可不只有紫宸宮知道,起碼東宮裏不少人的反應就很奇怪。

而且,很快就有目擊證人表示,那日姜相確實是坐轎輦出宮,到了宮門口又換了馬車,全程都是安定公主陪同,又有林奉禦一路隨行至家中。

故而,林奉禦倒了黴了。

“姜相……姜侯真病了嗎?”

他這兩日被明問暗示了無數遍相同的問題。

說來,能在尚藥局幹一把手,常年隨侍病中的帝王,林奉禦不是不能抗壓的人。但這次情況太特殊了,原本他只用承受皇帝一個人的喜怒無常和威壓,多年下來已經習慣了(畢竟沒人敢跟他打聽皇帝病得怎麽樣)。

可這次,所有人都沖著他來了!

而這次的事兒,涉及的又全是他一個說不對,只怕就得賠上自己腦袋的人物。

如此不過兩日,壓力過大的林奉禦倒是真的病了。他忽然起了高熱,直接在尚藥局就栽倒了。

而病倒的林奉禦,忽然有一種‘我解脫了’的感覺。

帶著這種解脫感,林奉禦又想起自己這一病的來源,心有戚戚:這朝堂之上壓力也太大了,自己才撐兩天都病了,那姜相心脈斷續而吐血,他真是一點兒也不奇怪。

而林奉禦這一病,流言更是甚囂塵上——姜侯的‘因病乞歸’必然是不尋常啊,看看,尚藥局的奉禦,都‘畏懼致病’了。

繼續扒吧!

有時候特意擺出來的真相沒有人信,只有那種格外隱秘的傳來的流言,才會被人深信不疑。

而所有的流言,不說條條大路通東宮吧,至少也是八條裏七條跟東宮有關。

*

鹹亨二年正月十一。

太子請見皇後。

媚娘在紫宸宮側殿,隔著禦案,隔著案上堆疊的奏疏與七枚玉璽,久違地等來了太子。

這樣說,其實並不準確。

因太子素仁孝,晨昏定省是再不錯的。每日晨起都會來跟帝後省視問安。

但母子兩人好好坐下來說一說話,是很久沒有了。

畢竟這兩年,主要是皇帝在親自調理太子。

而媚娘已經放了北門學士過去,也能感覺到太子對此的不適,因此她出言教導太子的時候反而少了——

也是因為無話可說。

更因‘問跡不問心’。

她無論對太子說多少寬慰開導之言,無論太子答應的多麽動容,但依舊有‘皇後代政’這個鴻溝橫亙其中。

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她退回後宮,不再理政。

然而媚娘,又是不會退的。

*

太子看起來很不安:“母後,姜相病得如何?”

媚娘不答這句話,她只是問道:“弘兒,你去向你父皇提起‘姜相或有引朋黨之嫌,更甚有動搖東宮之意’時,到底是如何想的?”

未待回答,皇後語氣加重:“太子,你為東宮儲君,卻對宰輔之臣出此誅心之言,你有想過,姜相該如何自處嗎!”

你是太子,你對某個臣子露出些懷疑之意,後果有多嚴重,你想過嗎?

做一個決定前,都不知道最壞的後果是什麽,普通人可以,但太子如何能行?!

太子原本就立在案前,見母後罕見動怒,更是垂首認錯。

且被皇後這樣疾言厲色一逼問,他不由便將自己所思所想道來。

“母後,我只是不願將來萬一……與姜相走到父皇與舅公那般。若是將來真如此,母後豈不是更難過?我又如何見弟妹們呢?姜相若是做工部尚書,做姜侯,豈不彼此安心?”

甚至用東宮某些臣子勸他的話來說:此時退去才是對姜相最好啊。

只看先帝一朝,多少重臣折在廢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爭鬥上?

*

聽完太子的話,媚娘甚至與皇帝一樣頭痛起來——因她知道太子也沒說謊。他真聽了信了那套‘防微杜漸’的話。

媚娘已經完整知道了那日的對話,起初臣子諫他‘姜相結黨’,太子還算知道嚴重,也會制止,但逐漸就被說服了。

媚娘看著眼前的太子,只想道:若是你思考的不全面,其實也可以不思考。

最怕的就是思考一半,還思考的特別多,旁逸斜出。

*

紫宸殿中,母子之間一片沉重寂靜。

在寂靜中,媚娘忽然想起姜沃與她說起的,英國公生前所托——生怕子孫不肖,將來幹出似房家、杜家子孫一樣謀反的大罪,連累家族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