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兩個永遠的謎

總章二年,似乎過的很平靜。

如果寫成史冊中,按年份作大事記的竹牘,便是很尋常的、按部就班的一年。

甚至卷一卷都比許多年份都要薄——

起碼比起永徽年間門朝堂動蕩多謀反大案、顯慶年間門數次對四夷征戰,乾封年間門有唐第一回 封禪泰山等年份……要平靜的多。

平靜的像是站在大明宮的望仙台上,看太液池的湖面一樣。

光滑如鏡。

至於這一年二月,一位從五品東宮侍讀的流放,自是不足以計入什麽大事記的。

也唯有身處朝堂之中的人,才能感覺到總章二年平靜朝堂下的暗流洶湧——

年復一年病情逐漸加重的皇帝,處置過東宮屬臣後權柄威望愈重的皇後、年紀漸長似對皇後代政初露不滿的東宮。

外面看上去平衡有序,內裏簡直是一團讓人不知從何伸手去解的亂麻。

*

若說過了大半的總章二年,還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那便是關於太子妃之選。

太子已經是十七歲的少年郎,雖未至二十及冠,但在此時也算是標準的適宜成婚的年紀。

於是關於太子妃的人選,早兩年起就是京中萬眾矚目之事,也是許多人家競相爭奪的位置。

畢竟皇帝穩東宮的心思很明顯。

且所有人的想法都跟皇帝一樣,別說是皇後,哪怕是將來做了太後,垂簾聽政些年月,也總要還政於兒子。

做太子妃,就是將來母儀天下的皇後!

雖說勝者敗者都在眼前,但人的心理都會把自己代入成勝者——

欲爭奪太子妃之位的人家,只會把自家代入成長孫皇後和長孫一族(前半段)的榮耀,代入成武皇後如今的權勢。

沒有人會去考慮自家可能是流放的柳氏王氏一脈,是從前王皇後。

而就在太子妃之位懸而未決之時,總章二年的夏秋交界之際,不知哪一日,長安城的官宦簪纓門第,都流傳著一個小道消息——皇後的生母榮國夫人向二聖薦了一位太子妃:司衛少卿楊思儉之女。

帝後似也有贊同之意。

若真是如此……可太偏心了啊!

皇後不是說要抑制外戚嗎?怎麽到了關鍵時刻,還是向著自家人呢?

楊思儉雖然不姓武,但他姓楊啊,弘農楊氏的楊!跟武皇後的生母榮國夫人就出自同一個弘農楊氏!

若是按照世家的族譜認真算起來,這位楊思儉跟武皇後還是有八竿子能打到的親戚關系。

皇後要給東宮放一位‘自家人’太子妃嗎?

那東宮又會是什麽反應?

*

可以說總章二年在京城中討論度最大的新聞,就是太子妃會不會出自皇後母親的母族。

姜沃還特意問了一回媚娘:她不覺得這是媚娘的選擇。如此一來,只怕太子想的更多,母子之間門隔閡更重。

媚娘難得露出些無奈之意道:“是母親的意思。她老人家一大把年紀,何苦再為楊家爭這樣的榮耀!”

而且,這不是給她雪上加霜,火裏倒油嗎?

姜沃也無奈,只好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跟著媚娘道:“老夫人一大把年紀,姐姐別生氣。”

畢竟說是一大把年紀,實在一點不誇張。

榮國夫人今年高壽:九十歲整!

姜沃:果然,武皇的高壽還是有很大遺傳因素的。

說來,自從幾年前,媚娘把她姐姐韓國夫人、以及不成器的外甥賀蘭敏之一起‘發送’到雷州後,榮國夫人自然是有些傷心的,也覺得女兒做了皇後,就太有主意也太心冷了些。

但到底是自己的女兒,一個被流放,另一個是皇後,老夫人傷心之余還是很識時務地做出了選擇,留在京城富貴養老了——心疼沒錯,但也不能跟著去雷州。

這些年榮國夫人倒也一直在安享福貴,直到太子到了可以大婚的年紀,榮國夫人才再次出動了。

這次是為了自己的娘家,弘農楊氏。

換個人幹這樣的事兒,媚娘早發落了,但榮國夫人幹了,難得把媚娘給難住了:一來這是親娘,二來老夫人也九十了,身體自多病痛,重話多說兩句,都怕老夫人撅過去。

媚娘罕見也有無奈的時候。

姜沃:確實,老夫人這年紀屬於豆腐掉到灰裏,吹不得打不得。

她只能勸媚娘別為家人慪氣。

畢竟老夫人長壽的遺傳基因,也是助力武皇登基的最大功臣之一。

偏生又在此時,太子上奏疏,表示自己年紀尚輕,且學業不精不足以為父母分憂,請求帝後待他及冠後再議太子妃之事。

京城掀起了新一輪八卦——嚯嚯,快看,太子這是也不願意要皇後安排的楊家太子妃啊!

於是本來只是榮國夫人的小心思以及沒定下來的小道消息,愣是變成了皇後硬要安排‘娘家人’做太子妃,又被太子拒絕的一場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