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一場科舉

永徽五年。

七月。

暑熱尚未消,聖駕便自九成宮返回長安皇城。

足見皇帝心火更勝暑熱——聖駕回長安皇城後,第二日皇帝就把留守長安的四品以上官員也召集起來,同樣的題目布置下去。

可謂是公公平平,每個四品以上朝臣都要有五千字(至少)策論,別以為留守長安,當時未隨駕九成宮就能躲掉。

*

姜沃再次回到吏部侍郎院中,頓覺眼前一亮。

原本光禿禿的院子,已然大不相同。

院中新移了許多花木過來不說,甚至還特意挪了幾株高大的梧桐樹來。

巴掌大的濃密葉片,在院中遮蔽出夏日炎炎中一片深濃蔭涼。

東西房舍的窗前,又種了叢叢修竹,正巧妙的將他們各自的窗虛籠掩映,不至於外人一進院子,就能透過窗戶一眼看到屋裏人在做什麽。

窗上還換了如一片晚霞落上一般的靄霞紗,與青竹格外相襯。

姜沃實不免贊嘆:她才走一月,當真是換了天地。

如今走進這處小院,便如同走進世外桃源一樣清幽雅致。

如姜沃初次見王神玉此人一樣,只想到‘風雅’二字。

*

院中梧桐樹的濃蔭下擺著一矮幾,並兩把隔桌幾放置的小椅。

此時王神玉正坐在其中一張椅上,他手裏拿著一卷書。

案上還擺著一只白瓷壺,兩只明潤如玉的白瓷杯。

見她進門,王神玉就擱下書,揮袖如流雲般:“先飲一杯洗塵。”

“多謝王公。”

姜沃坐下才發現,面前的小桌也分外有趣,不同尋常。

這是一張芭蕉伏鹿的小幾,桌面就著木的紋理修成舒展芭蕉葉形,下頭並非桌腿支撐,而是一只雕刻的活靈活現,伏身於蕉葉下的小鹿,撐起了整張小幾。

姜沃誇贊道:“好別致。”

又端起白瓷盞來喝了一口,是清爽沁涼的谷葉飲。

環視煥然一新的院落——

這樣的工作環境,讓她加班都心情舒暢啊。

*

兩人正在濃蔭下敘蜀中風物時,王老尚書到了。

時值炎夏,王老尚書身上官服板正,走過來難免有些燥熱。

結果進院一看,身上熱未消,心頭火更是噌噌冒——他之所以不是叫兩位侍郎過去,而是親自過來,正是因為聽到吏部裏風言風語,說是王侍郎不理‘司勛屬’正事,最近一直在忙著收拾院落。

他今日正好有事尋他們二人,就自行過來了。

來一看,好嘛,這兩位下屬過的真是神仙日子啊。

姜沃起身相迎。

正好對上王老尚書‘你們真是腐敗掉了’的痛心疾首目光。

她只是垂首恭和道:“如此暑熱,王尚書怎麽親至?”然後又請王尚書入屋。

王尚書見了她,神色與語氣皆變得緩和,安慰道:“袁仙師本乃世外人,高壽離於塵寰,姜侍郎務要節哀。”

姜沃謝過老尚書關懷。

然後王老尚書轉向王神玉,立刻就虎了臉:“瞧瞧你做的孽!好好的官舍,被你搞成這般!”

王神玉被長輩兼上峰責備,臉上神色都不能說是不痛不癢,只能說是完全氣定神閑。

王尚書顯然也知道自家大侄子是什麽德行,表過不滿責備態度後,也就進屋換了正事來說。

王老尚書坐了上首。

王神玉和姜沃分坐下方左右。

老尚書直接問王神玉道:“陛下所提的戶籍與糧米事,你的策論寫的如何了?”

王神玉幹脆點頭:“寫完了。”老尚書就要來看。

他實在擔心王神玉自由發揮起來,寫些不該寫的。

從前可以眼不見心不煩,現在王神玉就在吏部,他肯定還是要盯一盯的。

王老尚書根本沒提起要姜沃的奏疏看——朝臣們都是耳聰目明的,皇帝忽然提出此等農桑大事,必不是空穴來風,必是有來源的。

而很快,皇帝又在大朝會上贊吏部姜侍郎公心體國,乃心膂之臣。

朝臣們也就懂了,這策論由何而起。

這樣想想——

老尚書看了看為人就跟著這處院子一樣別具一格的大侄子,又看了看貌似恭和守禮但總有奇思妙想的姜侍郎……

王老尚書覺得自己老的更快了。

*

姜沃也看到了王神玉的奏疏。

他的奏疏就如他這個人,在其位謀其政。

別說他離開了司農寺,就算當年他在時,對耕種事也一竅不通,他只是個無情的預算人。

此時他已經到了吏部,就根本不提戶籍、糧米等事。

皇帝的問題裏,既然還有如何安置百姓,王神玉就直接立足自身吏部侍郎之職,只就‘如何為百姓選良官’做了五千字策論。

王老尚書松了口氣。

雖說有些偏題,但起碼絕不算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