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再會九成宮(第4/7頁)

房玄齡一向低調內斂,此時只垂首應是。

倒是長孫無忌在房玄齡告退後,私下向二鳳皇帝討一張手書:“只恐陛下來日慈父心腸大發,又忘了此言,不如白紙黑字寫下來。”

這話也就大舅子能說,皇帝想了想,還真對自己不太放心,寫了張手信給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愉快收起來。

有了這封聖筆親書,他就放心了。甭管以後青雀是‘病了’還是‘痛了’‘悔了’的,都別想著借此回京。

**

這一年的四月底,聖駕再次從長安城搬移到了九成宮。

經過一番大傷元氣的太子廢立,其實今年二鳳皇帝原沒有心情折騰去行宮的。

但孫思邈和尚藥局的共同意見,就是讓二鳳皇帝遠離太極宮這處低窪悶熱潮濕之地,去九成宮避暑,以安龍體。

要是只有尚藥局建議也罷了—

—太醫署和尚藥局每年的意見都是建議皇帝要養生、少動情緒,少勞碌,二鳳皇帝有時候都懷疑他們在甩鍋——拿出一堆做不到的要求,若是他身體不好,就好推說是他沒做到大夫的囑咐。

尤其是那條少勞,他如何能做到呢?

不過短短數十日內,處置謀反,廢嫡長子的太子位,貶了嫡次子出京,立了嫡幼子為儲君——這一番對國本的大改,哪怕是向來對自己的判斷力很有信心的二鳳皇帝,也不禁有些沉郁猶豫了。

這兩月來,除了要承受作為父親的錐心之痛外,他還要強撐著料理政務,確實不適頗多。屢召尚藥局開藥,兩位禦奉也有些惶恐,也曾推出尚在京中的孫神醫,稟奏皇帝請孫神醫進宮請脈。

二鳳皇帝本不欲派人出去特意接孫思邈入宮。

免得在此新立太子的時節,讓朝臣們以為他身體有什麽大不好,再起心思波瀾。

不想,倒是雉奴悄默聲把孫神醫請了來了。

只看這孩子的貼心,皇帝都覺得自己好了一半。

看看孫思邈舉步入殿,步履不但紮實,甚至還有些壯年人行走的矯健之感,想想傳說中孫神醫的年紀——二鳳皇帝是真的慕了。

甚至破天荒問起孫思邈《千金方》中的煉丹一事,半戲言半好奇道:“難道世上真有不老仙丹嗎?”

孫思邈並不畏懼天顏,很誠懇對皇帝道:“若是陛下能舍了國事,如草民一般逍遙山野,習得靜心吐納強身之法,必能將養的比現在強許多。”說著指著自己的白發:“若真有不老之藥,草民也不至於許多年前就須發皆白,面生皺紋。”

二鳳皇帝搖頭而笑。

逍遙山野?那他便不是李世民了。

或許是年紀漸大的緣故,原本他從來很少懷緬舊事,這兩年卻總是難免回憶少時。

據說他小時候,曾有一個拜謁高祖的書生,見了他就誇贊道是貴子,說他將來必能濟世安民。

所以他才有了這個名字。

李世民。

濟世安民,終生所願。

他跟著父親打下天下,雖是第二位皇帝,實也為開國之主。過去這些年,早先從於戎旅,征戰天下,這十多年又治理國家、開疆擴土——也很自傲於此,他做到了很多帝王幾世都做不到的事兒。

作為皇帝,若是舍國家臣民於不顧,只圖自身,活得長有什麽用?

因此還對孫思邈笑道:“果如神醫之言,棄繁碌朝政,歸身安養,只圖自身,朕豈不成了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早些年也曾英明神武,創下梁國基業,但後來沉湎於僧法,自己都出家為僧,還得朝臣們拿錢去贖他,哪怕社稷丘墟、國家危亡都顧不上了。

他絕不願意做此輩。

於是二鳳皇帝不再糾結,只是讓孫神醫請脈,然後給他開些調節症候,緩解不適的方子。

後又請孫思邈與他一起往九成宮去避暑:“難得神醫今年肯留在京城,京中暑熱,不如同往九成宮?”

孫思邈依舊婉拒了,他留在京城是為了開醫館傳授弟子。

況且,他拿到的那幾本‘新醫書’,越細讀越覺醫理無窮,正日夜沉浸其中。

如果說基本的醫理是樹幹,那麽到了孫思邈這個程度,研究各種疾病細症,就像一根根樹枝一樣。有許多樹枝,孫思邈本覺已經到頭,然而得了這幾本醫書後,才覺霍然開了新的思路,真是越鉆研越入迷。

如今他都怕自己不小心通宵達旦,時間久了身體受不了,特意讓弟子輪番夜裏去敲門,提醒他到了時辰該歇著了。

這叫……

“可持續發展。”孫思邈想起贈他這幾本醫書的姜太史丞,說的這個新鮮詞。她似乎並不避諱在自己跟前,說一些有些古怪,要解釋一下才能讓他明白的話語。

也是,這些醫書就夠‘古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