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庶人(第2/4頁)

唯有李勣很坦然,皇帝是對司提出的新處置不滿,但他們大方向絕對沒錯——

果然,屏退群臣的二鳳皇帝,對長孫無忌道:“廢為庶人不說還要流放苦寒之地?承乾如何能受得了?”

長孫無忌面對皇帝的問話也無奈:那咋辦,依律謀反證據確鑿,必得伏誅呢!若是連廢為庶人流放都不做,如何能服天下人心?太子,說到底也是臣。臣謀反,君若不嚴以處置,豈不是……讓天下臣民,尤其是宗親們覺得,謀反也不過如此?

所以歷來甭管是皇帝的親兒子,還是建過大功的將領,亦或是皇親國戚,只要是謀反,全都得拉出去砍了以儆效尤。

能保住太子一條命,真的已經是極限了。

皇帝沉默半晌,嘆了口氣:“你去見一見承乾吧。”

長孫無忌清楚皇帝的心思,是非想要找個理由,讓兒子免於流放苦寒之地,最好還能留下點爵位,哪怕是個縣伯,縣男的,也總比庶人強,能夠有人服侍在側,以此終老。

皇帝已經見過一次太子了,然而承乾除了幹脆利落的認罪什麽都不說。

只好讓長孫無忌再去一次。

*

東宮正殿的門開啟,春日的陽光照進來。

李承乾覺得有些刺眼,眯了眯眼睛,才看清從光裏走進來的人。

是長孫無忌。

他神色很溫和,聲音也放的低緩,開門見山道:“承乾,你有什麽苦衷,能不能說與我?”

是以舅舅問外甥的口吻。

他也確實不明白:“承乾,你為何想要謀反?”

為什麽呢?

李承乾閉上眼,似乎回到了一片紮眼的白色中。

那是他的太子太師魏征過世的靈堂。在那一片白色中,李泰坐在自己旁邊,恣意嘲諷,說自己沒有天命,克死了一個又一個扶持他的老師。

當時李承乾看著李泰的側臉,心裏很平靜,也很瘋狂的決定:嗯,哪怕他們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兒時也曾有過相伴、一起玩鬧的好時候。但現在,看著李泰的臉,他很想,真的很想殺了他。

就像李泰,此時此刻一定也很希望,他這個擋著太子之路的哥哥去死一樣。

李承乾將最後一把紙錢灑在盆裏,看它們燒成灰,就像看他與李泰曾經的兄弟之分,燒的只剩下一捧浮灰。

後來,是侯君集找上了他。

李承乾一直知道,侯君集心中對父皇頗為怨憤:覺得他明明是滅高昌的大功臣,不過是些許貪墨斂財之事,皇帝竟然直接將他下入獄中。

更何況,從那之後,皇帝就把他閑置了——他是能征善戰不錯,但大唐此時真不缺名將,他犯了錯誤被雪藏,有的是人能頂上,比如說去打薛延陀,李勣幹的照樣很好。

侯君集越發郁悶。他腦海中偶爾有一個念頭:若是太子當了皇帝,必然只會倚重他的。

就像太子要打張玄素一頓出氣,無人可用,只有他肯幫忙一樣。

若是太子登基,他必然是第一從龍之功。

很快,侯君集這個想法,就有了施展的沃土。

他那個做東宮千牛衛的女婿,臉色煞白跑來跟他說:發現太子私蓄刺客,要殺魏王!

侯君集:天助我也!

太子原來也有逼宮謀反之心!

侯君直接把殺弟跟逼宮畫了等號,於是直接來到李承乾跟前說,願隨太子共圖大事,輔佐太子登基。

李承乾當時覺得很好笑。

侯君集原來想謀反?要知道哪怕他在高昌國犯了罪,近兩年來也無甚軍功,但父皇依舊給了他圖形淩煙閣的榮耀。

結果呢,他竟然想要謀反。

李承乾托著腮,看侯君集在他跟前陳述謀反逼宮的必要性,覺得很有趣,分析著他的心理:嗯,除了怨懟父皇不再委以重任,應該也是怕了吧,怕自己這個太子被廢,他與東宮捆綁太深一家子跟著倒黴。所以想著賭一把,看能不能一起得道升天。

他認真聽完了侯君集的‘殺弟、逼宮、太上皇’的謀反計劃,覺得侯君集真是個人才,這不就是父皇當年的玄武門之變嗎?

居然想用把玄武門之變再套到父皇身上。

李承乾等侯君集說完,就問道:“但侯將軍如今沒有兵權,正賦閑在家,我亦身在東宮,成日閉門思過,如何能成事?”

侯君集自覺捏住了太子的把柄,根本不怕太子去告發他——太子的東宮還養著兩個要殺魏王的刺客呢,鬧出來太子一樣得死,所以侯君集是真把太子當成了同盟。

非常實在的交代了他想要拉攏的謀反計劃參與人員,並道經他這幾年試探,這幾位如今都不甚得意,應該都願意一並起事,博個前程,畢竟太子帶頭想要逼宮的好機會,可不是年年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