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志同道合

晉王也看向紙上,他從沒見過‘棉’字。

《宋書》前,世上都沒有‘棉’,只有‘綿’,可見唐時是沒有棉花的。

但此時大唐地界沒有,不代表西去西域沒有。要是姜沃沒記錯的話,棉花原本就是從印度等地傳過來的,俱現代樓蘭考古發現棉作物為佐證,或許唐時新疆等地就有了棉花。

只是一直沒有傳到大唐,直到宋傳入內地,於元明後棉花才成為了很重要的農作物——棉籽可以榨油,棉花可以紡織禦寒,實在是大大改善民眾生活的好作物。

於姜沃本人,也實在是懷念暖和耐用的貼身棉衣穿。

崔朝也不認得這個棉字,問了讀音,又細問了些姜沃有沒有夢到這花其余的特征,就細心收起了這張紙,鄭重保證一路留心。

話已說完,姜沃起身告辭。

三人一並出了亭子。

*

媚娘是第一回 來獸苑。

她到的時候,馬場上原本挑選猞猁的幾個侍衛都已散了,媚娘看到馬場旁拴著空閑下來的馬,和一只只蹲坐的大貓不免技癢起來。

媚娘走去問能否讓她試騎一二。

九成宮獸苑的宮人,認不全皇帝那如雲後宮,只認得出媚娘不是宮女而是個後妃打扮。於是見她要騎馬,便也乖乖聽從,找了個馴獸倌兒教她怎麽用手勢來指揮猞猁,並格外給她牽出一只未長成的小猞猁。

馴獸倌兒原還想替媚娘牽馬執鞭,讓她只坐在馬上溜達下就算了。待見媚娘上馬姿勢嫻熟,這才撒手,退後幾步。

這是媚娘第一回 騎專用於圍獵的馬——馬鞍做的與打馬球時的馬鞍不同,更寬大結實,正好適合一只猞猁蹲在人身後的馬背上(當然豹子是蹲不下的,只能下去跑)。

媚娘騎了一圈馬,適應了新的馬鞍,就試著用馴獸倌兒教的手勢,命令地上蹲著的猞猁跳上來。那小猞猁抖了抖耳朵,輕輕盈盈跳到媚娘背後,乖乖蹲坐在鞍上。

媚娘回頭,只見這猞猁脖子上帶著皮革做的頸帶,頸帶上還掛著銅牌,上頭用朱筆寫了它的編號:五十九。

姜沃等人出了亭子後,正看到媚娘在馬場縱馬,神色飛揚,身後還蹲著一只漂亮的猞猁。只見媚娘煙輕麗服,高髻迎風,身上石榴色間裙,隨著她在馬上的奔走,展如春色百綻,嗔眉笑眼,明麗無方。

看上去有一種奇異的充滿沖擊力的美。

站在最前頭的李治,甚至忍不住要眯一眯眼睛。

似乎一時承受不住這樣的亮烈光彩。

媚娘數米外看到三人出了亭子,便勒住韁繩跳下馬來。

後妃與親王、臣子當然是要避嫌的,主動會面不可。然一旦偶遇,晉王的親王身份還擺在這兒,自然也該依著禮數行禮。

媚娘輕盈跳下馬來,馬背上的猞猁似乎還沒騎夠馬,低頭‘嗷嗚’一聲咬中了媚娘的衣袖一角,媚娘只好回頭揉了揉它的尖耳朵,猞猁才松了口。只是依舊蹲坐在馬背上,大而黑的眼睛圓睜著,耳朵豎著,上頭的尖毛微微抖動,目送媚娘離開馬場,來到亭子邊。

姜沃離晉王近,也留心了晉王的神色。

果然在晉王的眼睛裏,看到難以遮掩的驚艷與怔忪——大概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吸引,真的是命。

反正姜沃認識晉王久了,他看自己從來都是溫和明煦,非常磊落平靜。

來不及細想,媚娘已經到了跟前。先給晉王行過禮,因知是父皇的嬪禦,晉王就側身受禮。

而媚娘的注意力根本不在晉王身上,只在崔朝面容上。

方才遠遠一見崔朝,媚娘已然贊嘆,此時近處一觀,倒叫媚娘想起幼年隨父親在川蜀之地見過的劍閣星橋,寒山雪嶺之景——美人與美景一般,都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工,令人驚嘆。

近距離觀賞過劉司正等人念叨了三年的‘崔郎’,媚娘心滿意足,從容告退,姜沃趁勢就跟她一起走了。

走在無人的宮道上,媚娘才忍不住笑起來,與姜沃道:“果然好人物!從此後劉司正於典正她們再說起‘崔郎’,我也不算沒經過見過的了!便為了這個,此次九成宮就沒白來!”若不在九成宮,還在長安皇城內,媚娘出掖庭門都不方便,何況跑到獸苑去了。

姜沃見媚娘難得達成一心事,面露歡喜,也就高興了,看著兩人的影子往前走去。

*

獸苑中,晉王和崔朝還未離開,而是也挑起了猞猁,順便多說說話——如今崔朝不再是他的東閣祭酒兼伴讀,見面時間少了許多。

這次李治叫他進九成宮,除了請姜太史丞起卦,也算是給崔朝送行了。

兩人在一間間獸籠前走過,步履散漫,心中各有一段事。

崔朝仍想著方才姜太史丞為他起卦的種種,不由感慨一聲:“真是神仙人物。”晉王聞言卻道:“這話可不能在外頭說,不合禮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