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2/3頁)

謝副使一直不肯露面,到了天亮,還沒見朝廷的兵馬前來,心頭不免打起了鼓,斟酌一二,最終才走上了城門,同底下的靖王道:“王爺遠道而歸,屬下理應遠迎,如今之舉,實屬被逼無奈,痛心疾首……”

家臣魏先生,著實看不慣他這副嘴臉,當下“呸”一聲,仰頭便罵:“反賊豎子,都做到了這份上,何必再惺惺作態。”

謝副使最憎恨的便是此人。

因他自來就看不起自己,此時聽完,不怒反笑,“王爺能走到今日,魏先生倒是功不可沒。”

這一句話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謝副使沒再賣關子,同靖王道:“王爺時常警示手下將士,要忠君忠主,忠孝朝廷,豈知自己卻沒能挺過這一關,聽信小心讒言,私造兵器,起了謀反之心,企圖與朝廷對抗,屬下深感遺憾和心痛。今日念在王爺曾經對屬下有過知遇之恩,好心奉勸王爺,陛下已下達聖旨,削奪王爵,還望王爺回頭是岸,不要再做反抗,早日交兵投降。”

靖王這回聽明白了,比起駭然,更多的是意外。

自己剛從東都回來,親耳聽了聖上的傳話,言語之間同往常一樣,句句信賴,甚至還拖自己給靖王妃帶了她喜歡的新茶。

怎可能前腳走,後腳便派人削藩。

心頭疑雲重重,可除此之外,也找不出更能解釋謝道遠為何把自己關在城門的理由。

謝道遠是自己當年一手提拔起來的人,秉性如何,他比誰都清楚。

雖說此人並無多大本事,且喜歡貪圖小利,但還沒有膽子敢私自謀反。

很快猜到了應該是出自東州那位的陰謀,再細細一想其中的用意,當下背心一涼,仰頭便對謝道遠怒罵道:“這麽多年,你當真是一點長進都沒,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豬腦子都比你強。”

別看靖王常年在外征戰,長相並非五大三粗之人,反而看上去有文人墨士的儒雅。

面由心生,性格也很沉穩,治下雖很嚴厲,但很少這般明擺的罵過人,如今這般當著眾軍的面,怒斥謝道遠,可見是當真動了氣。

謝道遠被他一罵,立在城門上,也有些懵。

靖王再也沒看他一眼,也不進城了,憤袖轉身,帶著魏先生和自己的人馬,撤出城門,轉身往回趕。

半路上碰到了謝劭派來的人馬,得知謝家三公子已經出來了,總算松了一口氣,轉身同身邊的親信道:“立刻去揚州,務必保證謝仆射的安危。”

“是。”

鳳城亂成了一團,東都此時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早朝之後,皇帝把太子叫到了禦書房,把手中一份文書扔到了他身上,突然大怒,質問道:“你同朕好好解釋,洛安的戰事到底是如何引起的。”

這些年大酆與遼國雖摩擦不斷,但因兩國利益密切相連,從未真正大動幹戈,他太子這回竟有本事,憑一己之人挑起了戰事。

因事先毫無預兆,太子臉色不由一慌,跪下惶恐地道:“父王息怒,此戰乃遼軍想霸占我真定背後的一處山脈,兒臣屢次派人前去警告,遼軍不僅毫無收斂,還放出狂言,有朝一日,勢必要吞滅我大酆。”

這等戰場上的狂言,誰沒說過?什麽將對方夷為平地,五馬分屍,殺光全族,甚至還要掠奪其妻女。

大多都是為了激怒對方,讓對方失去分寸。

可他太子卻這麽做了。

皇帝冷嗤一聲,指了一下他跟前的文書,“你自己好好看看。”

太子慌慌張張地撿起文書。

是遼國一名將士寫給大酆皇帝的訴訟文書,文書上句句滴血,指控大酆太子,強占了大遼將士蕭氏之女。

太子越看臉色越白,還沒瞧完,額頭便猛地磕在地上,“父王明鑒,兒臣幾月前確實得了一女,乃府中幕僚所獻,兒臣並不知此女身份。”

皇帝冷笑,“是嗎,她是沒長嘴巴,還是你把人家嘴巴堵了不讓她說。”

太子實在沒想到遼國將軍的文書,竟然還能跨過自己的東州,遞到皇上的手上,一時沒有準備,無言以對。

皇帝便也明白了,滿眼失望,有氣無力地道:“既然人已經在你府上,明日派人前去遼國,同蕭家議親,光明正大給人家一個名分,朕看,良娣就挺好。”

他堂堂太子,要聯姻也是大遼的公主,那蕭將軍不過一個四品副將,有何資格做自己的親家。

原本掠了他的女兒來,本就存了侮辱之心。

無論是良娣,還是妾,只要給了名分,便是自己打自己的臉,讓別人看了他大酆太子的笑話。

太子心頭極不痛快,但事情已經被捅到了皇帝這兒,再不願意,也只能接受。

這頭太子還沒走出禦書房呢,楊將軍突然又來到了門外,不待通傳,“噗通”一聲跪在禦書房門外,擲地有聲地道,“臣今日鬥膽,前來同陛下替我大酆萬千將士討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