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華稗

安帝之死

華末,安帝以七歲稚齡登基,幸得顧命首輔、忠孝王裴琰一力扶持,才安然度過數次宮變謀逆。

可惜安帝身子較弱,一直居於深宮,不好文史武功,獨好研究香料。

南方的烏琉國盛產香料,尤以“沉香榍”聞名於世。世有傳言:在月圓之夜,若“沉香榍”盛開,其所散發的香氣千載不消,若能吸其香魂,將月夜飛升。

這僅是民間傳聞,但安帝信之不疑,可惜“沉香榍”極難栽活,烏琉國上千年來僅有一株成活,“沉香榍”的種子也不過八顆。

但烏琉國當時與嶽藩連年激戰,自也與華朝交惡。安帝求“沉香榍”不得,郁郁寡歡,後來甚至不早朝、不見臣子,也不納嬪妃。

忠孝王裴琰為解帝憂,同時也為了平定南方局勢,於天命之年再度披甲,領南安府、玉間府八萬人馬馳援嶽藩。

兩載征戰,嶽藩世子戰死沙場,藩王嶽景陽死於流箭,裴琰也舊傷復發,終將烏琉國大軍擊敗,華朝大軍以風卷殘雲之勢掃過烏琉大地。

裴琰收服烏琉,帶回八顆“沉香榍”的種子,安帝狂喜。當場下旨:因其要一心培植“沉香榍”,不勝帝位,欲禪位於忠孝王裴琰。裴琰驚駭,伏地痛哭,吐血不已,安帝無奈,才收回聖命。

只是自此以後,安帝再未出現在朝臣面前,而是自閉於後宮禁苑,一心培植“沉香榍”。

悠悠八載時光,忠孝王裴琰操勞過度,舊傷復發,撒手人寰。其長子裴洵繼任忠孝王位,兼任顧命首輔。

安帝得知裴琰去世,於後宮痛哭三日,卻仍一心培植“沉香榍”。

他精神漸漸陷入癡狂,三次下旨,要將帝位禪讓給忠孝王裴洵。裴洵惶恐不安,不敢上朝,政事無人主理,朝廷漸陷入紛亂之中。

安帝培植“沉香榍”不成,性情大變,屢誅身邊宮女內侍,宮中人人自危。

僅剩最後一粒“沉香榍”種子時,安帝日夜蹲守於幼苗旁,任何人一旦接近,必誅之。一名姓許的內侍不小心入了禁苑,安帝命人將其亂棍打死,許內侍收有兩名義子,心傷義父之死,憤而謀逆。

他們糾集不軌之徒,沖入內廷。幸得忠孝王裴洵得到消息,及時趕來,在禁苑門口與逆賊發生激戰。

一番血戰,裴洵擊斃全部謀亂者。正要向安帝請罪問安,謀逆者流出的鮮血匯成血溪,緩緩滲入泥土之中。

當日正是月圓之夜,禁苑門口的上千人,目睹了奇異的一幕:

鮮血滲入“沉香榍”幼苗的周圍,幼苗迅速抽芽生長。安帝大喜,終於明白了“沉香榍”要以人血養之,眼見幼苗生長速度越來越慢,安帝拔出長劍,便欲砍殺眾人,眾人齊齊回避,裴洵跪地泣呼。

安帝無奈,站於“沉香榍”旁,引劍自刎。

安帝的鮮血噴在“沉香榍”上,“沉香榍”終於生出花蕾,安帝跪於花蕾前,抱住花蕾,頸中之血不停地流在花蕾上,月華籠罩在他身上,發出一種淒冷的光。在這片淒冷的光華中,“沉香榍”終於盛開,清香溢滿整個皇宮。

安帝臨終前望著盛開的“沉香榍”,狀極欣慰,他用盡最後力氣,將玉璽拋給跪於一旁的裴洵。

香霧四溢,漸漸淹沒了安帝及“沉香榍”。

等香霧漸漸散去,已不見了安帝身影,地上僅余一株枯萎了的“沉香榍”。

裴洵及眾臣伏地痛哭,但因事涉怪力亂神,裴洵下嚴令,當夜之事不得外泄,違者誅九族。

安帝無子,謝氏皇族凋零。眾臣無奈,只得拜請忠孝王裴洵救國於危難之中,即帝位,改國號為“齊”。

裴洵是為齊太祖,尊亡父裴琰為高祖聖光孝皇帝,尊母親董氏為聖光孝太後。立崔氏為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