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激蕩(第2/8頁)

四方面軍的同志對一方面軍的同志剛開始抱著很大的期望,最後看到一方面軍的裝備差、人數少,再加上一方面軍當時也有一些人過分地追究了四方面軍。比如說放棄鄂豫皖根據地、放棄通南巴根據地等問題,這是一、四方面軍會合時產生的一些矛盾。

任何長期分離作戰的兩支軍隊在會師之後產生矛盾,這都是難以避免的,但是這個矛盾達到了分裂的地步,那麽它就不僅僅是一般的矛盾了,就達到了白熱化。這個白熱化,最初的觸動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是最終造成這樣的分裂,可能就像毛澤東所講的那樣“張國燾是個實力派”,這是造成分裂的最大的原因。

有些著作描述一、四方面軍分裂,往往講得比較輕易,比如說“張國燾南下,走向失敗,走向黑暗;毛澤東北上,走向勝利,走向光明”。這種概括是很簡單的,而且這種概括完全沒有體現當時一、四方面軍分裂帶來的嚴重性。

張國燾帶領83 000紅軍南下,毛澤東率領7000紅軍北上。看到這種嚴重的分裂,起碼當時毛澤東不會感覺到一點兒光明。毛澤東講,一、四方面軍的分裂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比1927年大革命失敗還要嚴重。毛澤東當時作出最嚴重的形勢估計,7000紅軍要到與蘇聯接近的邊疆地方以求生存,因為沒有辦法了,就7000紅軍,能搞一個多大的局面?搞不了多大的。毛澤東甚至作出了7000紅軍被打散,到白區作地下工作的準備。

這已經是作了最壞的打算了。

不僅僅是毛澤東,當時在紅軍總部,被張國燾裹脅南下的朱德後來也回憶說:“革命生涯經歷了多少坎坷,多少困難,從來沒有像這次這樣心情沉重,自己人分裂了,在最需要紅軍力量團結一起的時候,紅軍力量分裂了。”

一、四方面軍會師,當然有這樣那樣的不同,有爭論,但是“共同革命,共同戰勝蔣介石集團,取得革命的勝利”,這個毫無疑問應該是一致的。

當時,一、四方面軍兩支主力紅軍都失去了自己原來的根據地。四方面軍先失去了鄂豫皖根據地,又失去了通南巴根據地;一方面軍失去了中央蘇區。這兩支部隊都被蔣介石壓向西北一隅,也都與外界失去了聯系。當大家既不知道外界的變化,而又集中評判過去的誰是誰非的問題時,有些原本並不重要的紛爭就變得非常必要起來,原本並不是什麽很大的事情,爭論也變得非常激烈。

而在這個時候,張國燾鉆了一個空子,反復強調自己的人多,有8萬紅軍,中央紅軍只剩1萬人。8萬人和1萬人,要顯示比例,要顯示出領導的比例,像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員會、中央軍委都要顯示出比例來。而且遵義會議是在四方面軍毫不知曉的情況下開的,那遵義會議是不是合法的呢?甚至這樣的問題都提出來了。

這樣的問題背後就一個原因,那就是實力。

1935年9月9日,張國燾復電徐向前、陳昌浩並轉中央,堅持南下。此日後,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一個向北,一個向南,這一天成為毛澤東自己形容的“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這是他生命中難忘的第二個9月9日。

83.毛澤東如何探索開創“中國式革命道路”

1910年,毛澤東外出求學的時候,曾經題了一首詩留給他的父親。這首詩是這樣的: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他的父親絕對想不到,毛澤東自己也絕對想不到,他從此便一去不歸,開創了一條嶄新的中國革命的道路。

1911年,毛澤東18歲,考上湘江的駐省中學。從今天來看,18歲上中學顯得歲數大了,但毛澤東當年就是18歲考上了湘江駐省中學。在那裏,他第一次看見了於右任主編的《民立報》,上面刊載了廣州起義和七十二烈士殉難的消息。毛澤東才第一次知道了孫中山、同盟會和孫中山的綱領。

毛澤東後來回憶,看見了第一份報紙,看見了孫中山的事跡,當時是如此激動,以至於寫了一篇文章貼在校園的墻上,那是他第一次發表政見。這篇文章的內容,後來在1936年,他在延安跟斯諾講過,斯諾把它記錄下來了。

毛澤東說他在文章裏鼓吹,必須把孫中山從日本招回來,擔任新政府的總統,康有為擔任國務總理,梁啟超出任外交部部長。從這裏可以看出,康有為、梁啟超,早年是毛澤東的偶像。梁啟超寫的很多東西,毛澤東要一直讀到能夠背誦。在梁啟超寫的一篇文章上,青年毛澤東還有這麽一段批注: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推戴。

當年的毛澤東崇拜康有為、梁啟超,贊成君主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