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扁鵲去又返(第3/4頁)

朱襄甚至不知道那位老者的真名,只知道姓氏。

連好感度列表也沒有老者的真名,只有“扁鵲”二字。

朱襄好感度列表的“扁鵲”二字暗掉,又有新的“扁鵲”亮起。

扁鵲是行走在民間的神醫,是代代相傳的神醫。

他們在繼承了扁鵲之名之後,就是扁鵲,只是扁鵲。

那位老者的墓碑上也只有扁鵲之名。只在棺木中,存有他的過往。

扁鵲在年老不能行後,一直居住在吳郡著書立說。

他相信朱襄的話。

朱襄說,他會在鹹陽學宮開醫學。如果鹹陽學宮開不了,他就自費在鹹陽建立一座醫學院,讓人在醫學院中系統的學習醫術。

開醫學院需要教材,扁鵲便是為此事忙碌。

扁鵲還想召集更多的同行朋友一起研究。但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樣,有一顆天下人人為醫的仁心。

現在醫者乃匠人,他們不把醫術當做學問,而是當做一門不可外穿,用以糊口的手藝。

大部分手藝人都擔心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醫匠也一樣。

但醫者本不是醫匠,他們如諸子百家其他學說一樣,本來也是一個學派。他們也是尋求一條能治愈天下的道路的學者,一群求道者。

他們不僅僅是想要治療某一個人,某一種病,而是懷揣著“所有病都能治”“天下無病痛”的樸素願望。

扁鵲想要將醫術傳下來,傳給更多的人。

只要有心學醫,就都應該能夠學醫。

當扁鵲的請求沒有得到朋友的認可後,扁鵲沒有心情低落。他的鬥志更高昂了。

余生,他都將生命消耗在了著書上。

現在,他將自己的心血和希望托付給了朱襄。

朱襄在得知扁鵲托付給了自己許多醫書時,扁鵲也入夢來。

他笑著向朱襄道喜,說自己已經完成了醫書教材,可以招生了。

不過醫書還沒有校正,需要很多人繼續努力。

朱襄笑著回答:“先人已經指出了一條路,剩下的路,該後人自己走,自己開辟。哪有先人把事情做完做絕的?你放心,醫學之路才剛開始,後人不會令你失望。”

扁鵲道:“有朱襄公承諾,老夫就放心了。”

扁鵲對朱襄拱手,消失在朱襄的夢中。

他來的時間很短暫,說的話很少,離開得很從容。

沒有悲傷,沒有不甘,只是來親自告知朱襄一句,然後確認了朱襄的承諾而已。

朱襄醒來時,得到了扁鵲的贈禮。

特殊的黃花蒿。

黃花蒿是提取青蒿素的重要來源。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這一枝黃花蒿的青蒿素濃度很高。

朱襄並不懂如何提取提純青蒿素,只聽說過其中一個步驟是低溫酒精萃取。但只要種植推廣這種黃花蒿,庶人通過直接咀嚼,或者浸泡成藥酒,也能有一定治療瘧疾的效果。

在後世非洲,一些有識之士為了拯救家鄉,就移栽黃花蒿回家鄉,教導鄉親服用黃花蒿預防和治療瘧疾,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朱襄只需要效仿。

水災之後,蚊蟲滋生,瘧疾是最容易出現的疫情之一。

朱襄拿出黃花蒿,命人在全國範圍內尋找類似的草藥運往疫區。

他以前就知道黃花蒿能治療瘧疾。但他只是個農學教授,沒有種植過,對黃花蒿沒有印象。現在有了標本比對,終於可以找出黃花蒿來治病。

雖然現在才尋找黃花蒿,可能對此次疫情沒有太大用處。但下次再有瘧疾疫情出現,秦國就能應對了。

有備無患,便是如此。

秦王政也頒布詔令,召集天下醫者來鹹陽,要在鹹陽學宮中增設醫學,重賞肯傳授醫術的有識之士。

名利誘之。原本敝帚自珍的名醫們,終於意動了。

……

秦國在抗洪時,楚國雖然也遭遇了洪災。但黃河在楚國境內只有很短的一小截,且靠近黃河的地方都是邊防線,所以對楚國幾乎沒有影響。

燕國覆滅,楚人終於停止了內亂。

就剩下楚國一個國家了,再內亂下去,楚國就完蛋了。

項燕還是對楚國有感情的。趁著秦國忙於治理洪災,無暇顧及他國時,項燕和楚王啟達成共識,各退一步。

楚王啟遷都項城,改稱“郢都”——楚國的都城都是“郢”,其實之前的陳都,在楚國官方名稱中,也是“郢都”。

項燕為令尹,另拜大將軍,增食邑十萬戶。

誰都知道,等秦國緩過氣來,一定會攻打楚國。

項燕整備楚軍,征召集結四十余萬兵卒,抵禦秦軍進攻。

在開始排兵布陣的時候,項燕頭疼了。

楚國原本三面都有秦國。王翦奉命從南秦支援齊國,在楚國東邊靠海地區鑿了一條窄窄的通道後,楚國就四面受敵了。

項燕與楚王啟商議後,先拉著四十余萬兵卒往東攻打秦齊要道,以免面臨四面受敵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