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扁鵲去又返(第2/4頁)

看到朱襄踏破了幾雙草鞋所描繪的黃河流域圖,秦王政挑燈沉思了一夜,圈出了幾個泄洪地。

秦軍集結,強行驅逐泄洪地的秦人離開。

雖然秦王政承諾會給補償,但誰願意看著即將豐收的農田被淹沒?誰願意看到自己的家鄉成為一片汪澤?誰願意背井離鄉從頭打拼?

沒有人願意。

秦王政自繼位起,國內第一次出現民亂。

他下令嚴懲領頭者,從犯只要及時投降,就不會重罰。

當許多流民成為了刑徒,秦王政泄洪就更加容易,不會束手束腳了。

所以後世很多歷史研究學家都猜測,此次秦王政行事粗糙,恐怕是故意為之。

朱襄也想到了這個可能,但他沒有詢問。

為王者,就像是為將者一樣。你不能問將領為什麽要派誘餌送死,所以你也不能問秦王為何要激起民亂。

何況,泄洪一事是自己提議的,流域圖是自己奉上的。

朱襄日夜巡視堤壩,堅守在渭水和黃河交接的地方,以防黃河水沖破堤壩,危及渭水。

若渭水與黃河交接處的堤壩被洪水沖破,可能就危及渭水流域,到時候秦國受災範圍更廣。

秦王政沒有在堤壩上巡視。他在暴雨殃及的其他關東平原產糧地巡視,督促秦人趕緊趁著短暫的晴天收割,並嚴懲囤積居奇者。

秦王政所到之處,都有人頭滾滾落地。

連續兩月的洪水,讓黃河變成了一條到處肆虐的孽龍。

三晉之地都在黃河流域,剛被秦國打下就遭遇了洪水。於是秦國有違天和,被上天懲罰的言論甚囂塵上。許多三晉舊貴蠢蠢欲動,試圖借機反叛秦朝。

張良此刻來到了秦王政的身邊。

兩人商議了一整日後,張良領著秦王政的詔令離開。

新的傳言出現在三晉之地。

你們還記得蝗災嗎?秦國抵禦蝗災,那群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就說秦國遭受了天譴。這難道是其他國家沒有蝗災?

黃河洪水每隔幾年都會出現,秦國積極治理洪水,被說成秦國遭遇天譴。難道放任洪水的三晉,是在感謝上天賜予了他們洪災,所以不肯救災?

張良還四處散播謠言,說六國舊貴為了復國不顧民眾死活,試圖掘開堤壩,淹沒更多的良田。

他還在各處堤壩都派出了死士冒充六國舊貴的仆人,做出破壞堤壩,然後派兵抓獲他們。

在這期間,也有真的愚蠢的六國舊貴渾水摸魚,派出人在堤壩上搞破壞。

早有準備的張良,立刻將其擒獲,並將自己的行為都扣在了這些蠢人的頭上。

張良四處煽風點火。在洪水快撐不住,需要再次泄洪的時候,將火星全部引爆,讓災民沖擊當地囤積居奇,或者暗地裏積聚勢力,準備反叛的六國舊貴莊園。

憤怒的災民殺死了這些人,搶奪了他們的糧食。

秦軍立刻來平叛和安撫災民,處理了一些領頭的人,然後將六國舊貴保留的莊園整修一番,變成災民的安置點。

於是災民中的激進者被殺,暗地裏想要借機生事的六國舊貴被殺。糧食得到了補充,災民的憤怒得到了宣泄。

秦王政治理洪災的工作立刻變得順利了許多。

張良做完一切之後回到秦王政身邊,正式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吏。

這些事朱襄都不知道。

但看到事情發展,他隱隱感覺到了這其中一定有他人插手和推動。

他沒有寫信詢問,只是繼續默默在堤壩上巡視,盡可能地保住更多堤壩。

在九月底,降雨減少,洪峰終於過去,水位開始回退。

朱襄又馬不停蹄地前往泄洪地,與回來重建家鄉的庶民和秦王派來的刑徒、秦軍一起清理汙泥,搶救可能還有救的埋在地底的糧食,補種救荒作物。

秦王的救荒糧食也運到。

在朱襄帶動下,官府又有救濟,災民的情緒較為穩定,終於扛過了這次洪水肆虐。

但大災之後還有大疫,絕收和饑餓不是洪災的全部。

朱襄寫信給在南秦的扁鵲請求幫助,希望他派來弟子幫忙。

雖然關中和關東之地也不缺行醫者,但扁鵲在南秦研究血吸蟲時,對水災後的其他疫情疾病研究也很透徹,黃河水災後的防疫是他最擅長的地方。

朱襄在黃河即將發生洪災的時候,就已經派人寫信去請扁鵲派弟子過來。

在朱襄已經用自己微薄的防疫知識控制疫情的時候,扁鵲的弟子姍姍來遲。

同時,他好感度列表中扁鵲的頭像也灰掉了。

看見扁鵲的弟子外披粗麻衣的模樣,朱襄什麽都沒說,只將他們的工作安排了下去。

“朱襄公,老師在吳郡留下了許多書籍,希望能獻給朱襄公。”

新的扁鵲道。

朱襄點頭:“疫情結束,我就會回吳郡,為……為你老師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