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屋漏連夜雨(第4/4頁)

只有將淮水變“寬”,讓淮水北岸變成一片荒野,才更容易阻攔秦軍進攻。

這種事後世有朝代也做過。

嬴小政靠著將淮水北岸當做泄洪地,成功保住了江淮平原。

江淮平原也進入了正常的補種流程,開始為秋收忙碌。

秦國的腹地,關中和關東地帶就沒有這麽容易了。

比起淮水以南的一年兩熟,有更多的容錯余地。關中和關東平原都是一年一熟或者兩年熟,只有極少的地能一年兩熟,中途一旦出問題,要彌補起來就很難。

淮水和長江都在發洪水,渭水流域仍舊降雨很少。

到了秋收的時候,秦國賦稅至少減少五成。

勉強供給了九原郡、雲中郡和雁門郡後,秦國的糧倉幾乎都空了。

蜀中、南秦、南楚的糧食緩解了燃眉之急,但今年糧倉裏的糧食只能勉強應付到來年夏季。

如果明年再遭遇一次災害,秦國就會發生饑荒。

朱襄得知此事時都有些絕望。

秦國休養生息了這麽久,糧食積攢了這麽多,場大戰,再加上兩年饑荒,秦人還是會立刻從溫飽跌入饑荒。

這個時代的抗災能力太差了,差得讓人一旦連續遇到自然災害,幾乎看不到希望。

所有人都在期盼來年風調雨順。

只要來年風調雨順,就能熬過去。

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也不會為眾生的祈禱手下留情。

今年的冬季在快開春的時候,連續一月未下雨雪。

……

鹹陽宮,群臣正在激烈爭論。

顯而易見的,今年秦國肯定會遭遇饑荒。

這時候給秦王子楚的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直接與五國開戰,一邊消耗秦國的青壯人口,一邊搶五國的糧食緩解饑荒,把矛盾轉移到五國;

第二條路,收縮攻勢,裁減準備進攻五國的常備軍,讓他們回歸鄉野,減少軍糧壓力,讓更多的人口加入農業生產。

兩者都有優劣。

後者見效慢,且會拖累現在已經展開的攻勢,可能秦國又要緩好幾年才能重新舉起戰旗。優勢是能保住秦國已經經營十多年的“仁義大國”名聲,攻占天下後治理會更容易。

秦王子楚坐在王座上一言不發。

如果是十幾年前,秦國會毫不猶豫地出兵。

因為那時秦國的思維還是“爭霸”,還沒有“統一天下後他國人也是秦國人”的意識。為了轉嫁國內矛盾,秦人不會管他國人的死活。

現在秦國出現兩方思想旗鼓相當。十幾年“大一統”思想潛移默化,已經讓秦國卿大夫有了“天下人即秦人”的概念,明白秦國在統一戰爭中積攢了多少怨恨,待統一天下後就會十倍甚至百倍地償還。

但主戰的一方認為,以後的事以後再考慮,現在盡快轉移秦國國內矛盾才最重要。

他們中大部分是老將。

現在繼續攻打五國,他們還能看到秦國一統的那一日。若秦國再次收縮戰線,休養生息今年,功勞就輪不上他們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利益,因利益選擇自己坐的位置。

秦王子楚選擇哪一邊?

秦王子楚罷了幾日朝議,回到朱襄的莊子,拒絕了所有求見,只與藺贄、蔡澤兩位友人在莊子中痛飲。

藺贄和蔡澤都只陪著秦王子楚喝酒,沒有提任何朝堂的事。

秦王子楚醉了醒,醒了醉。

在又一次醒來後,他對兩位友人道:“秦國有李牧、王翦、廉頗、蒙驁等將領,橫掃天下輕而易舉。”

他掰著手指頭數著道:“李牧和王翦能輕而易舉覆滅楚國;魏國已經在秦國的包圍中,魏王又病重;燕國和齊國都沒有與秦國一戰之力;趙國稍稍難啃一些,但攻陷邯鄲很容易,他們也就是多躲藏一陣子。”

“但邯鄲被滅的時候,我就能宣布我已經一統天下,成為政兒心心念念的秦始皇了。”秦王子楚豎著手指頭,數著數著,好像糊塗了。

他放下手,沉默了半晌,道:“政兒那麽厲害,即使我給他留下了爛攤子,他也一定能處理好。何況,還有朱襄呢。”

蔡澤和藺贄靜靜地陪著好友子楚,靜靜地聽著子楚的傾訴,一言不發。

……

翌日,秦王子楚召回蒙驁和廉頗,只留下守城兵卒,其余秦軍解散歸鄉,全力應對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