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閑談科舉路(第3/4頁)

扁鵲嘆氣道:“在我還活著的時候,與朱襄公閑聊時都會帶上你。什麽時候你能明了朱襄公言語中的道理,我就會舍了這張老臉,雖朱襄公不會收徒,也能讓朱襄公以後多照顧你一一。”

他接過孫兒的茶水潤了潤喉嚨,接著嘆氣道:“若你愚鈍,我便不費這些心思了。只有賢能仁德的人才能接近朱襄公,明白嗎?”

孫兒面色灰暗道:“是,孫兒會努力。”

扁鵲松開了緊皺的眉頭,笑道:“就算你努力後達不到我的要求也沒關系,這世上有多少人能如你一樣,聽到朱襄公這麽多教導?這世上聽了朱襄公教導之後,暗中以朱襄公弟子之名為準則行走世間的人很多,你也可以成為其中之一。”

孫兒立刻使勁點頭:“是!”

扁鵲眯起眼睛,回想起朱襄公教導太子政那一番話。

雖他是醫家,這些士人必學的經書他也是學過的。著醫書之余,寫一些雜談記錄自己親耳聽聞的朱襄公的點滴言行教育後人,也是能傳家的書了。

嬴小政回去後,一邊工作一邊冥思苦想,然後帶著自己想好的東西一腳踹開朱襄的門。

朱襄正在和白起聊種紅薯的事,見嬴小政急匆匆進來,無語道:“政兒,你就算不敲門,能不能用手推開門?”

抱著一堆文稿的嬴小政豎眉:“手不空!”

朱襄道:“你身後的人是擺設嗎?你可以讓他們幫你抱東西和敲門。”

嬴小政身後伺候的人露出了驚恐不安的神色。

嬴小政道:“我沒吩咐他們做事,他們就不敢做事。”

朱襄接過嬴小政懷裏的文稿,道:“還是要讓他們有一點主動性。否則小心你被刺殺的時候,其他人都在你身後呐喊助威,不敢上前幫忙。”

嬴小政臉色一變,鼓著眼睛瞪著舅父。

舅父是知道什麽,還是開玩笑正好碰巧說中了?

算了,不管了。

早就和舅父有了默契的嬴小政將這件事拋到腦後,對朱襄道:“舅父,快看看我寫的功課。”

朱襄疑惑:“什麽功課?”

嬴小政拍桌道:“舅父!你給我布置功課,自己卻忘記了布置了什麽功課?”

“拍什麽桌子,手不疼嗎?哎呀,你脾氣怎麽越來越暴躁了,這樣不好。”朱襄先阻止嬴小政拍桌,然後拿起書稿,“功課?我怎麽不記得……啊,這個啊。”

朱襄無語。他只是與嬴小政隨意聊了聊,怎麽就變成功課了?

不過嬴小政現在就考慮思想統一和百家齊鳴之間的取舍,倒也不錯。焚書還是太粗暴了,是將天下讀書人都放在對立面上。拉一派打一派,既可以統一思想,又不至於讓矛盾太尖銳。

封建王朝需要讀書人做官,皇帝和讀書人本就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關系,不能真的敵對。

敵對後,誰來治國?

嬴小政所思考出的解決方法主要有兩點。

思想統一必不可少。思想統一就必須學術統一,這樣以師徒關系為基礎的學閥就不可能避免。

嬴小政認為,首先要以秦國官方的名義,增加地方上學院學府的投入,沖淡師徒授業的“恩情”。

投入地方上學院學府投入時,官方應該多印刷認可的注釋經書,禁止民間私自印刷經書。這樣民間傳播的經書,都是官方認可的思想,即使不焚書,也能讓不合他意的思想慢慢消亡。

做到這一點後,嬴小政認為,還要輔以更廣闊的秦王直接選拔人才的渠道。

現在學院、學府、學宮三級考試和推薦,教授者的權力太大,容易形成朱襄所說的“門生”“故吏”。若是從第一級考試就直接官方考試選拔,並輪換評閱的考官,也能進一步削弱“推舉恩情”。

朱襄笑著嘆了口氣。

嬴小政兩點措施都是從“恩情”入手,將授業和推舉時師徒的“恩”,換成國君對官吏賞賜,這便是後世科舉制推行的原因了。

不過科舉制並非這一個作用。

世人所誤解的“隋煬帝首開科舉”其實是錯誤的。

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開分科考試制度,設明經科和秀才科。隋煬帝只是增設了進士科。

隋朝想要參加考試,必須有五品以上官員推舉,不允許自行參考,其實本質上是將魏晉的九品中正制變回漢朝的察舉制。

“科舉”的重要特點是“投牒自舉”,這個制度在唐朝才形成。

不過這並不是說隋朝的分科考試制度就沒有進步意義。飯不是最後一口才吃飽,沒有隋文帝開設分科考試,就沒有唐允許“投牒自舉”。

經過隋文帝分科考試後,地方豪強不能通過推舉在當地當官,而是被分配到遠離家鄉範圍的地方生根發芽。就像是漢朝的推恩令一樣,將在地方上根深蒂固的世家豪強一點一點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