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雞清湯時蔬(第3/4頁)

自從白起再次病倒回鄉後,前來鹹陽學宮教授兵法的人幾乎沒有了,他應該和秦王提一提,兵法還是得繼續教,多引入一個學派,才能讓那些又開始鬧分封制和周禮復古的人安靜下來。

現在是秦國的時代,將來是秦朝的時代。周禮會發展成秦禮,這是不可改變的大勢。

儒家弟子應該在這大勢中努力規正前行的方向,讓前行的方向趨近儒家的理想,而不是試圖逆大勢而行。

廉頗仗著自己年紀大資歷老,即使他不是在秦國的老資歷,也可倚老賣老讓秦國一眾卿大夫安靜聽他說話。

李牧就低調許多,一直沉默,一言未發。

廉頗和朱襄一唱一和,秦王子楚不斷表示贊同,把此事的基調定了下來。

這一次收獲之後,秦王子楚會親自巡視關中關東之地,改變一些比較僵化的施政方針。

至於怎麽改變,就要秦王和他的卿大夫們自己琢磨了。

這很難。

他們需要把種植的自主權交給農人,但農人又是目光短淺,很容易跟風的,所以秦國又得幫農人規劃種植結構。

秦國可以以收稅的方式來讓農人種麥種稻種粟種粟,保護主糧種植的基本盤。剩下來的雜糧,就只能靠引導。

朱襄建議,秦國各地都有供養秦王的王莊別苑。可以在王莊別苑中種植一些雜糧,然後以較高比例的雜糧換較低比例的粟、稻米、小麥、菽等容易儲存的糧食,比如三比一到五比一這個比例就很合適。

農人覺得劃算,就會用吃慣了的主糧換取這些沒吃慣的雜糧。待他們吃過幾次,習以為常後,就可能自己種植。

比起秦國強制推廣,讓農人們先適應雜糧的味道,知道雜糧如何吃,或許更容易提高農人們種植雜糧的積極性。

而且雜糧儲藏不易,王莊別苑種植了大量雜糧也不好儲存。有大量農人來換取不好儲存的糧食,也可以解決儲存的難題。

朱襄道:“這個建議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問題。第一,一些農人可能覺得劃算,大量換取雜糧,結果雜糧黴爛,所以要限制每個農人換取的額度,正好可以說是君上對庶人的恩賜;第二,會有富戶看到商機,用較低比例的雜糧換取農人手中的主糧,甚至強買強賣。”

秦王子楚道:“寡人以詔令規定,若以雜糧換主糧,必須按照與寡人王莊別院兌換糧食同等或者更低的比例。”

朱襄拱手道;“君上英明。”

秦王子楚掃視了眾卿大夫一眼,道:“眾卿家裏的糧食肯定多得吃不完,寡人希望你們不要占這點小便宜。”

一眾卿大夫忙稱不敢。

秦王子楚道:“若你們家人族人做此等事,寡人會在殺了他們之後,追究你們管教不力之責。”

一眾卿大夫忙保證自己一定會約束好家人族人。

秦王子楚之後下詔,將秦王室土地上種雜糧換主糧的事交予正在鹹陽學宮教導學生和著書立說的許明。

農家人最重農人,許明又慣來老成持重,還曾經跟隨朱襄多年,最適合做此事。

他又點了一位秦國宗室,和上卿蒙驁一起監督秦國市場,以免富戶胡亂摻和,將好事變作壞事。

誰都知道,秦王子楚和長平君朱襄嘴上說的是富戶,實際上是敲打秦國的貴族士人。

蒙驁自從廉頗和李牧入秦之後,又有王翦嶄露頭角,便沒有再帶兵,安心寫信督促兒子和孫兒上進。

當蒙恬立下戰功之後,蒙驁幾乎把鹹陽城每一個有交情的人的門都敲遍,以各種借口炫耀孫兒。

蒙驁的摯友叫隗狀,是一個很低調溫和的人。

在蒙驁炫耀過幾次之後,這位低調溫和的老實人隗狀,居然拿著掃帚把蒙驁打了出來。

看著隗狀揮舞掃帚虎虎生威的模樣,就知道隗狀年輕時應當也是戰場一把好手。

現在蒙驁被重用,推舉了自己的老實人朋友一同去監督百官。

隗狀不僅沒有感謝蒙驁,還氣得不行。

他只想低調地當上卿當到壽終正寢,一點都不想和群臣作對。這友人不能要了!

朱襄聽到隗狀的名字後,多看了隗狀一眼。

隗狀,原本歷史中無人知曉,後來挖出了文物,發現他是秦始皇時期丞相之一。

秦國置相國(即相邦),相國之下有左右丞相。秦朝建立之後廢相國之位,保留左右丞相。呂不韋曾任相國,李斯曾任丞相,其實秦王政到秦始皇時期,還有其他丞相。

李斯任廷尉時,秦始皇的丞相就是隗狀和王綰。他們二人同上書分封秦王子,與李斯政見相左。

不過雖然他們與李斯意見不同,但秦始皇做出決定之後,這兩人非常積極地支持秦始皇。隗狀和王綰先提議神化秦始皇的功績,並加強皇帝專制集權;之後隗狀主抓經濟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就是他在執行;王綰巡視全國,進行郡縣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