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兩楚救民事(第3/5頁)

朱襄停頓了一會兒,嘆氣道:“他包攬此事,恐怕心中也知道結果。待春申君被楚王責備,他現在對楚人的仁慈,都會變成插往楚人心口的刀。”

政治小白韓非和李斯十分疑惑,異口同聲問道:“為何?”

朱襄道:“因為公子啟。公子啟太優秀了,與春申君配合默契。楚王在憂患中,會欣喜自己已經成年的兒子回到身邊。但現在楚國危機解除,楚王看這個過於優秀的成年太子,心裏恐怕滋味不好受。原本只能依靠楚王的春申君,居然得到了太子的看重。這在楚王眼中,可能會認為春申君背叛了他。”

朱襄嘆了一口氣,繼續道:“春申君清楚這一點,所以在項燕嶄露頭角的時候,他故意低調,並且交出了兵權,竭力降低存在感,以求保全自身。”

李斯的腦海中破開了一丁點的迷霧:“現在春申君為又將陷入饑荒的楚人挺身而出,他做得越好,獲得的聲望越大,楚王心裏就越不能容他?”

韓非皺眉:“楚太子難道不知道楚王心結?他為何要摻和進來?”

朱襄再次嘆了口氣,道:“據呂不韋留下的暗線信中所說,楚太子為保全春申君,本已經故意不與春申君結交。但搶收和賑濟楚人之事,楚王不松口,春申君不能成行。春申君迎回楚太子,原本站在他這邊的楚後深深厭惡他。能為春申君在宮裏說得上話的人,只有楚太子。”

春申君知道此行危險,仍舊去做了;太子啟知道此舉會讓春申君陷入危險,仍舊幫助春申君。

若太子啟成為楚王,說不定他與春申君真的能共譜一場明君賢臣的魚水情,令楚國煥發第二春。

如果沒有秦國在的話。

李斯和韓非不由有些敬佩楚太子和春申君了。

即使兩人是秦國的敵人,但敵人也可以值得尊敬。

朱襄則有些疑惑,歷史中的春申君似乎更執著於自己和家族的富貴,與現在的春申君判若兩人。

但朱襄轉念一想,春申君流傳後世的最大成就,是在戰亂中也興修水利,治理洪澇,鼓勵開墾,進行了江東早期的開發。這也是“申城”一詞的由來。

春秋戰國時代封君無數,會治理開發自己封地的封君寥寥無幾,這說明春申君比其他封君的視線略低一些,能看得見黎民。

哪怕只看得到一點,那也是看見了,比睜眼瞎好。

春申君本就有這樣的潛質。

他現在看得見更多的黎民蒼生,是因為自己嗎?朱襄看著好感度列表,春申君頭像後面緩慢上漲的紅心。

明明他與春申君互為敵人,都設計過對方的命,這好感度都快兩顆心,要趕上信陵君了。

朱襄苦笑不已。

他生出偽善的希望,希望春申君被楚王厭棄後,只是辭官歸隱,不會傷了性命。

春申君在他前世的歷史中死於陰謀詭計。這一世的春申君,若能得個善終就好了。

雖然朱襄知道希望渺茫。

朱襄只略微感慨了幾聲,就將此事放過。

他太忙了。

南楚國大量流民湧入廣陵城,南楚國不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直接和活不下去的流民說,去廣陵城,找朱襄公。好像朱襄公是南楚的朱襄公似的,頗為無恥。

朱襄對流民到來很歡迎。

廣陵豐收時,南秦三郡也豐收了。現在南秦糧倉中堆滿了糧食,開始加蓋新的糧倉。

南秦濕熱,糧食容易腐爛。用陳糧賑濟流民,以工代賑,令流民墾荒和修築水利,正好合適。

項燕屠了長江北岸,因廣陵城這顆釘子沒有被拔出,變成了對秦國有利。

若秦國要橫渡長江天塹,重建長江北岸碼頭城池很難。但以廣陵城為基本點,讓大量流民往西開墾、修路,逐步建設長江北岸,就容易許多。

再者,王翦雖說是鎮守義陽三關,實際上也是在長江北岸。

世人見王翦以騎兵一戰成名,卻忽視了王翦曾是李牧副將,隨李牧率領舟師征戰。

王翦手中也有一支精銳舟師,可以直接沿著漢水、長江順流而下,從西往東重建碼頭。

現在逃回家鄉的楚人見到秦人,就像是見到了親人,可不會再反抗了,恨不得抱著秦人的大腿求他們別走了。

楚國風俗與中原、秦國都迥異。按照常理,楚地和楚人最難馴服,就算被秦國占領,他們仍舊以楚人自居,不願意融入秦國,反秦情緒高漲。

項燕只是將帥之才,不是王佐之才,更不是君王之才,和他孫子項羽差不多。所以他焚城遷民著眼的是戰略的得失,目的是給秦國統一戰爭制造麻煩,為楚國續命。

他看不到長遠的民心得失。

朱襄很肯定,項燕就算此事做成,自己沒有在廣陵,救下廣陵一城的人。項燕和南楚君在長江北岸的暴行,對楚國也會造成長遠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