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墻上楚地圖(第2/6頁)

呂不韋本以為自己需要等待很久,才能看到楚國的虛弱,才能大展手腳。

沒想到剛來楚國不久,他就以商人和政客雙重角度,發現了楚國的虛弱。

呂不韋興奮之余,又很擔心自己是不是想太多,貿然行動會不會打亂朱襄公的計劃。

他趕緊回到吳郡請教朱襄。

朱襄聽了呂不韋的判斷之後,立刻就將楚國手工業的衰落與楚國都城北遷聯系起來。

他還看出了楚國另一個弱點,一個比楚國容易陷入貿易戰,更為致命的缺點。

吳郡與長江南岸後世屬於南通市地區常有通商,交易中能得到許多楚國本地鑄造的精美貨幣。封君麾下的楚商豪富,常用金幣結算貨物。

雖說金比青銅器軟,可能更好雕刻,但僅從花紋上來看,此地封君治下的工匠可能不少。

對比楚王所用青銅器連精美的花紋都變粗狂,還要招攬外國工匠為自己打造器皿,楚國封君的生活可能還稍好一些。

靠近長江的沿海一帶,還不是楚國傳統貴族的封地。那麽楚國屈、景、昭三大貴族的封地,是不是更加繁盛?

楚國改革終止後,保持著最為完善和落後的貴族與國王共治制度。屈、景、昭就是貴族一派的領頭者。

三大貴族都是脫胎於楚國宗室。用後世更熟悉的情況來對比,楚國此時政治體制與清朝剛入關時類似。楚國就是“旗主宗王共治”,屈、景、昭的族長就是“最大的三個旗主”,其他封君就是“小旗主”。

在郢都時,三大貴族各占據一片城區,稱“昭閭”“屈閭”和“景閭”。楚國主持宗廟祭祀的官職叫“三閭大夫”,管理在郢都中的三大家族子弟,也是其最重要的職責。這一點也和清朝宗人府類似。

楚王名義上“八旗共主”,實際上只能直接掌管“上三旗”。

郢都一戰,“上三旗”損失慘重,楚王在楚國的權力消退。消退的程度,從楚王新都手工業的倒退,與楚國其他封地手工業的比較,就能較為直觀地得出。

文明跨度長的好處,不僅僅是後人能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找到“先例”,朱襄這種莫名來到過去的穿越者,也能從類似的“將來”倒推出楚國正面臨的困境,以及要讓楚國陷入更大的困境,可以添一把火的地方。

朱襄思維豁然開朗,然後心頭一跳。

他敢確定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確的,因為後世無數和楚國相似情況的國家都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自己主動出擊,是不是有可能讓楚國分裂,甚至……提前覆滅?

朱襄趕緊讓自己這可怕的想法打住,但又立刻嘲笑自己偽善。

秦國要統一天下,楚國是敵人,秦楚注定將有多次大戰。自己出不出手,兩國交戰都會死傷無數。

不如速勝。

若不是求速勝,他也不會接手秦楚貿易戰。現在偽善什麽?

“我們需要李牧和王翦的配合。”朱襄頓了頓,道,“不止,我們需要蜀郡、巴郡、黔中郡、南郡、吳郡一同配合。”

呂不韋驚駭無比:“啊?”不是只做個生意,或者安插一點奸細,陣仗這麽大?

朱襄語氣冷硬道:“楚國已經出現的裂縫,便可以把楚國沿著裂縫掰碎。”

“掰、掰碎?”呂不韋重復著這個詞,腦海中空空如也,卻又感到莫名心驚膽戰。

“不過是將楚國再造成第一個東周小戰國而已。”朱襄握緊拳頭,然後徐徐松開,語氣淡漠道。

……

“春秋戰國”一詞,在如今典籍中已經多次提起。呂不韋能明白朱襄以“戰國”指代什麽。

朱襄的話,讓他又激動,又忐忑,恨不得現在就隨朱襄沖鋒陷陣。

朱襄讓呂不韋冷靜,現在吳郡休息片刻,等待李牧、王翦回來共同商議此事。

得到朱襄的信件,李牧和王翦回來時,不僅嬴小政帶著李斯、蒙恬旁聽,“失蹤”許久的韓非也終於來到了吳郡。

韓非那一張白嫩的貴族臉,現在曬成了一個小麥色的精神小夥子,連文人的美須都變成了更好打理的短胡茬。

他帶著一大箱子書,向朱襄匯報自己這些年的“學術成果”。還沒來得及說話,就被拉到了對楚國機密大會中充當筆錄。

韓非捏著毛筆,愁得快把毛筆毛揪下來。

自己還沒打算徹底投靠秦國呢,現在得知這種機密真的沒問題嗎?

李斯瞥了韓非一眼,壓低聲音沒好氣道:“你難道還會去向楚王告密?既然不會,你愁什麽?只是讓你當筆錄。”

李斯的一句話,便將韓非安撫住了。

蒙恬羨慕地看著李斯和韓非。

他與李斯相交許久。李斯對他畢恭畢敬,從未用這種語氣與他說過話。即使他知道李斯和他年紀不相仿,難以成為親密友人,但還是好寂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