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蛇蛙南瓜子(第3/6頁)

但秦國兵卒可沒有朱襄那麽奢侈,不在乎衣服被損毀。

他們自己屯田的時候就常用布條把下半身一纏,就算是褲子。如果有時候連布條都舍不得,就幹脆不穿。

軍中一群大漢身上裹上一層泥,他們認為自己就不算什麽都沒穿。

還好南瓜豐收了好幾年,朱襄積攢了大量南瓜子,分發給秦國兵卒當藥。

但就算南瓜子再多,也不可能讓秦國下地的兵卒每日服用。朱襄只能讓他們自己看看是否被血吸蟲叮咬,然後再服用。

但有時候血吸蟲入體的時候,人並沒有感覺。

即便有血吸蟲的危害,秦軍對跟著朱襄一同種田的事也十分積極。

他們平時也屯田,誰沒見過幾只蟲子?難道種地比上戰場更危險嗎?他們上一次戰場,還不一定能獲得額外賞賜。這次種地,他們能數著自己賺了多少。

朱襄也知道,如果以血吸蟲病禁止秦軍幫忙耕種賺取外快,對秦軍而言是因噎廢食。他只能提醒,盡量喝熱水,及時服用南瓜子和大蒜,不要吃生食特別是越人最愛吃的蛙蛇……

不知道這些叮囑能有多少用。

大概率秦國兵卒可能嫌棄麻煩,不會都照做。

特別是禁止秦國兵卒跟著越人吃蛙蛇,真是讓朱襄操碎了心。

越人飲食習慣與中原人迥異,特別以蛇為上肴。

現代人都知道,蛇身上有一坨一坨的寄生蟲,就算用高壓鍋燉煮都不一定能把寄生蟲全都殺死。

但朱襄大概只能管住嬴小政不吃蛇,李牧、王翦他都管不住。因為這兩個將軍在征戰的時候,抓到什麽肉都會烤著吃。

朱襄只能叮囑他們至少別生吃。

在古代生活,真是太難了。

幾日後,呂不韋乘坐著戰船威風凜凜到來,代表秦國與東甌王商談秦軍幫忙屯田一事。

朱襄又帶著秦軍收拾了一次台風殘骸,現在開始播種秋菽。

朱襄原本想補種水稻,但現在土壤鹽堿度未知,他手中的水稻種子不一定合適;要修建能降低土壤鹽堿度的水利需要大量時間,東甌王不會給秦軍這麽多時間;水稻需要密集勞動才會豐收,以奴隸們的生產積極性,恐怕秦軍前腳一走,他們後腳就粗放管理……

經過以上考慮,朱襄決定補種這個時代從南到北所有底層民眾的救命糧——大豆。

大豆不怎麽挑土地,粗放管理也有不錯的收成,也易於存放。除了豆飯口感不好,幾乎無可挑剔。

現在秦軍的軍糧中,也有一半是大豆。

除了秋菽,朱襄在靠近內陸的平原中也種了一些水稻、小麥、粟等作物。

他沒有將土豆和南瓜留給東甌人。如果這兩種作物留給他們,之後東甌貴族藏進深山裏就更容易了。

雖然東甌人如果有心,偷偷跑來吳郡偷南瓜和土豆很容易,但習慣漁獵的他們沒有這個意識,也不敢貿然嘗試沒吃過的食物。朱襄不擔心他們會來偷。

朱襄種植的秋菽,就是當地人經常種植的秋菽品種。

當地的品種,肯定最適合當地的土壤和氣候。只要經過比之前稍稍精細化的管理,就算以前種慣了的秋菽,結果也會比以前多許多。

朱襄的系統還沒有激活的時候,也能讓趙國的平民畝產翻倍。

朱襄在教導農奴們種菽時,還收集了當地的水稻、粟種子。

粟不僅是北方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因為容易種植,在南方水稻產區,也有許多人種粟。

東甌人也常常食用粟。

至於水稻,這個可以說是“自古以來”了。

溫州沿海平原上的原始水稻,都是耐鹽堿的品種。

當南宋後南方大開發,水利發展,人力充足時,鹽堿地被人工調節酸堿平衡,原始耐鹽堿的水稻品種產量低,口感差,逐漸被淘汰,種上了被中原和長三角培育出來的高產水稻。這些耐鹽堿的水稻品種就消失了,只在考古時發掘的腐爛甚至碳化稻種證明它們存在過。

依靠系統供給種子遠遠不足,即使工具簡陋,朱襄也在著手培養雜交糧食品種。

現在趁著自己還年輕,還能四處走,朱襄收集了許多糧食種子。

兩千年的糧食種子,是天然的雜交種子寶庫。

朱襄購買了許多能在沿海平原上生長的稻種,回吳郡後與他手中從系統中抽出來的高產稻種雜交。

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不依靠系統也能獲得良種。

如果他能做出成果,就能將經驗和知識總結成書傳給後世,總會有後人沿著他開辟的道路走下去。

朱襄購買稻種的時候還發生過一個小插曲,有貴族將煮熟了的稻種賣給他。

以前越國這樣誆騙過吳國,這個貴族可能是關於先祖的書讀傻了,居然想誆騙秦國。

朱襄是親自挑選種子,抓一把就看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