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白水煮雞蛋(第2/6頁)

嬴小政吃完一個蒸蛋糕,舔了舔手指:“他真無趣。”夢中的大嬴政為什麽會寵愛一個悶葫蘆?

朱襄掏出帕子給嬴小政擦手擦嘴:“他和你還不熟悉。我當初和你阿父不熟悉的時候……”

嬴小政仰起頭:“不熟悉的時候?”

朱襄露出回憶的神色:“不熟悉的時候,我因他算錯賬,扣過他的工錢。”

嬴小政“撲哧”,撲進朱襄懷裏大笑,讓舅父多說些阿父的黑歷史。

朱襄便帶嬴小政去找雪姬,夫妻倆一起悄悄說子楚的壞話。

朱襄:我實話實說,怎麽能叫壞話?

蒙恬不小心聽到一次,趕緊離開。

蒙武知道之後,毫不客氣地搬著小板凳在一旁坐好,聽未來秦王曾經那些引人發笑的小故事。

蒙恬看到自己親父如此做派,震驚不已。

親父,說好的當近侍要謹小慎微呢?

蒙恬再一次感到,自家親父的言行不一,不堪為榜樣。

……

朱襄這一家三口的輕松愉快,讓呂不韋和李斯再次羨慕不已。

韓非的心情也忍不住有些低落。

他想起韓王和韓國宗室,無論是現在的韓王還是未來的韓王,自身天賦和生長環境都連公子政的一根小指頭都比不上。

他要保存韓國,真的只是奢望。

還好當船停靠後,他被朱襄指使著忙碌起來,很快不能胡思亂想。

此次前來南秦,朱襄主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貿易戰,但現在只是建立紡織工坊,為貿易戰做前期準備。

朱襄和雪姬商議後,朱襄發現雪姬完全可以勝任這件事,便讓雪姬和呂不韋去招工和做生意。

因戰國時男丁多被征發去從軍,民間多女子為養家從商。紡織一事又是女子最為擅長,呂不韋對此很配合。

朱襄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指導春耕,這也是他的本職工作。

這次南下指導春耕與上次不同。上次朱襄是推廣手中水稻、小麥良種,這次朱襄反過來,指導農人種傳統的菽和粟。

朱襄推廣的水稻、小麥產量很高,因蒙武和李牧在南秦推廣石磨,現在南秦收稅時也收麥和稻,所以出現南秦農人只種麥稻的情景。

但這樣的種植結構十分不科學,抗自然災害能力極差。

華國古代的農人很少只種一樣作物。哪怕是唐朝後期出現了北麥南稻的格局,南北的農人也會在田地上兼種雜糧。

他們有時輪更,有時選擇不同的田種不同的作物。

這是農人通過祖祖輩輩耕種經驗得來的智慧。除了擔憂土地劣化之外,單獨一種作物如果出現病蟲害,就會全面減產。只有兼種雜糧,就算一種減產,也能吃其他糧撐過去。

朱襄推廣的作物雖然高產,但種子會劣化,病蟲害也難以免除。即便比現在的作物產量高,也可能面臨絕收的危險。為了糧食安全,在農人已經知道新作物高產的情況下,再引導農人兼種以前的糧食,十分必要。

現代種植結構單一,是因為現代科技技術大幅度減少了病蟲害的危險,並承擔了優良種子培育的責任。現在只能農人自己承擔這些風險。

朱襄要改變南秦的種植結構本來應該很容易。

《秦律》非常細致,連農人種什麽田,耕地時挖多深都有規定,只要做不到就要被罰。所以朱襄只要改變當地律令就行。

朱襄將韓非帶在身邊,韓非就對《秦律》贊不絕口,認為這件事很容易。

但朱襄只是笑了笑,讓韓非去田地裏推行一陣子,看究竟是否真的合適。

韓非昂首挺胸自信滿滿去當了田吏,不到一旬,他就皺著眉頭找朱襄解惑。

朱襄正蹲在田邊和農人聊天,見韓非來了,沒有起身,只仰頭笑道:“聽說你抓了很多人,縣裏的牢獄都住不下了。”

韓非立刻滿臉通紅,拱手:“請朱襄公指導。”

朱襄擺了擺手,道:“你先在一旁等我一會兒。”

韓非乖乖垂首立在一旁。

朱襄繼續和農人聊天。

他與農人聊的,正是病蟲害和土地劣化。

他問農人是否遇到過這些事,如何解決,然後贊同農人的智慧,再說出自己的見解。

韓非等了一刻鐘,朱襄身邊的農人越圍越多。

待聊完之後,農人們紛紛感慨,還是得種些雜糧保收成。

“我從北方帶來了一些優良的粟米種子,等我培育了更多的種子,就分給你們。”朱襄道,“在田間種菽、土豆、南瓜之類的作物,又高產,又能輪種保土壤。若再種一些辣椒、蒜、姜、棉、麻,還能換些錢財給家人做一身好衣服。對了,王正在南秦招紡織工。”

朱襄又說起雪姬和呂不韋在南秦開辦的工坊,說如果農閑的時候,婦人可以去工坊賺點錢財布匹和糧食。

農人紛紛記下。有的人轉頭就往村裏跑,呼喚人來聽這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