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十月糖桂花(第2/2頁)

商業就可以解決一部分憂患。

現在割據容易是因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能形成封閉的經濟圈,如果讓各地商業連通,減少小農經濟的封閉性,讓種地紡織、小手工業和經商聯系起來,各地交流加強,不僅可能出現朱襄所說的那種簡單的防止割據的方式,更能促進原本全國各地的文化和人口交流。

對封建王朝的君王而言,他們更希望把農民束縛在地上,讓他們疲於耕種,這樣就沒有心思謀反。

不過土地的承載力有限,總會出現大量閑散勞動力。工商業能將這些閑散勞動力聚合起來。

“一個強盛的國家,應該是農業和工商業並重。根據不同階段,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前提下調整工商業的比例。”朱襄不好意思道,“具體如何調整,這個我就說不準了。我就只知道一個大概。”

他只是一個農學教授,雖然能聊上幾句經濟學,但也就是和朋友吹牛的水平,真讓他治國他就不會了。

秦王柱本來聽得津津有味,朱襄這不好意思一笑後,他不由扶額:“你說的農商並重的話,和不說有什麽區別?寡人想聽的是具體舉措!”

朱襄道:“但我真的不知道啊。朝堂上有那麽多能人,他們一定能想出來。不過那都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的事了。統一之前,肯定是以耕戰為主,不然沒有足夠的兵力。工商業並重,肯定也是天下止戈,民眾休養生息,糧倉充裕之後,才會考慮的事。”

秦王柱問道:“但是這之前,不能直接禁止經商是嗎?”

朱襄點頭:“留一道口子,之後才好開。而且政兒還等著把這片土地治理好之後,出海賺其他國家的錢。”

秦王柱無奈:“你給政兒灌輸的什麽?他一個秦公子怎麽總想著錢?”

朱襄驚訝:“君上,你現在難道沒有感到缺錢嗎?當國君做什麽不都需要錢?越想做出大功績,需要的錢就越多?”

秦王柱:“……”聽朱襄這麽一說,好像真是如此。

他被朱襄說服了,不再阻止朱襄給嬴小政灌輸賺大錢的思想。

不過是否嚴令約束經商,秦王柱還需要考慮一下。

朱襄小聲道:“君上,就算你禁止,經商的人也不會少,只是從會向秦國交稅,變成偷偷走私,不給秦國交稅而已。人性本惡,就算嚴苛的刑罰也不能禁止他們追逐利益。”

秦王柱面色古怪:“聽你這句話,倒像是荀子的弟子了。你最近是否惹了荀子不高興?”

怎麽連秦王都知道了?朱襄立刻回答:“我的思想本來就和儒家不完全一致,糅合百家之長。荀子和我辯論時與我意見不一致,所以吵了一會兒。等荀子想明白他改變不了我,他就消氣了。”

秦王柱無語。你確定是消氣,而不是更生氣?

但他也知道朱襄確實不是一個純粹的儒家人,只是老師恰好是荀子而已。所以朱襄與荀子思想不一致也正常。

秦王柱沒有問朱襄和荀子思想哪裏不同,因為他所知道的不同點就已經夠多了。

見朱襄一臉不在乎,秦王柱知道這次吵架也不是什麽大事,便不再關心。

他召來呂不韋,讓呂不韋成為朱襄的下屬,直接聽從朱襄命令準備這次貿易戰。

為了能讓楚國更加麻痹,秦王柱還會與呂不韋在朝堂上演一場戲,讓呂不韋被抨擊太子子楚勢力的官員“汙蔑免官”,這樣呂不韋才好做回他豪商的老本行。

呂不韋激動不已。

他終於有機會和朱襄公朝夕相處了嗎!

免官算什麽?這是必要的成本。只要跟在朱襄公身邊,他就有的是機會連本帶利賺回來!

“你在鹹陽也無事,帶著政兒繼續去南邊吧。政兒去南邊打磨,比留在鹹陽學到的東西更多。”秦王柱道,“你將雪姬也帶上,紡織工坊的建立缺不了他。”

朱襄激動道:“是!”

他可以帶著雪去看大海吃海鮮了!

“應侯和武安君也該由他們各自的子嗣奉養了。”秦王柱道,“他們一定很想念家人。”

秦王柱知道,秦昭襄王將應侯和武安君放到朱襄身邊,除了朱襄真的很會照顧人之外,也是監視這兩位對朝堂有過重影響的重臣,並讓他們在致仕後也能發揮秦王幕僚的作用。

範雎和白起雖然在朱襄的別莊過得不錯,嘴上總說比在子孫身邊過得好。但他們怎麽可能真的不想與家人住在一起,含飴弄孫,頤養天年?

現在該讓他們好好休息了。

朱襄作揖:“君上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