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開山平地雷

再生稻又叫多年生稻,利用地下莖生物學系統,達成了多年生長,多次收割的特性。

現代高產作物無一例外需要購買種子,以免種子劣化,造成絕收。在可以實現雙季稻種植的地區,再生稻可以減少種子和人力的投入,收割後繼續生長。

比起需要大量人力勞作的晚稻早稻,再生稻更容易進行雙季稻種植推廣。

只是種子劣化仍舊是一個大麻煩,朱襄只能留下種子培育和雜交的實驗方法,希冀自己離世之後,後人仍舊能夠持續地為農人提供持續高產的種子。

他對此並不悲觀。

任何糧食作物種子連續種植都會劣化。在沒有系統的農業科學的時代,農人憑借的經驗,也能進行初步選種,延續千年的種植文明。

不要小瞧勞動人民的智慧。

再生稻種植的麻煩之處和雙季稻一樣,都需要精細的勞作和足夠的水肥。

南宋的時候,雙季稻輪種已經較為普遍,說明不依靠化肥,也能滿足雙季稻輪種的肥料需求。

發酵農家氮肥、綠肥、腐殖肥等,朱襄所知道的“天然肥料”十分多。將這些“天然肥料”初步加工的方法,以現在的人力也能夠做到。魏晉時期,就有將肥料做成“團肥”“肥料丸”進行販賣的記載。

現代社會吃飽後還要吃好,吃好後還要吃“矯情”,所以各種“純天然有機”的噱頭甚囂塵上,與各種“古法飲食”一樣。

不過吃“純天然有機”只是貴,甭管是否真的更營養更健康,只要按照合規的生產流程來,不會吃出問題。能提高農業收入,有這個需求,農業技術人員自然也會研究。

朱襄等農學院的人一邊搖頭嘆氣說沒必要,一邊高高興興地在自家學院賣“有機食品”。他們在研究的時候,很多時候必須“有機”。現在有額外科研經費收入,誰不高興?

這不沖突,一點都不沖突。

那時傻樂的朱襄完全沒有想到,他會回到兩千年以前去搞真正的“純天然有機食品”。

天然有機的肥料,天然有機的除蟲劑,天然有機的人工手動除草……朱襄想,如果他能回到現代,一輩子都會對“有機”過敏了。

水稻種植比傳統的粟、黍、稷要麻煩許多,是越伺候越高產的精細作物。

水稻也是難得的可以同作物連續種植的糧食。其他糧食多年連續種植後,土壤會劣化。而水稻種植最適合的土壤之一就叫“水稻土”。

顧名思義,水稻土就是長期種植水稻形成的土壤,是我國最重要的耕作土壤。

有這樣的特性,南宋之後,南方水稻種植逐漸超過了小麥,成為南方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南稻北麥的格局正式形成。

現在雖然楚越等地有種稻,但仍舊以粟菽為主。蜀郡也一樣。

跟隨朱襄的學子們說水稻種植中有大學問,確實沒有誇大。

他們從未知道,原來種地中還有這麽多講究。也不知道,如果要提高糧食產量,需要學習那麽多知識。

光是手動為稻花授粉,了解植物的生殖和發育,就震撼了他們許久。

比如,花原來是植物的那啥,他們再送花的時候,心情有點扭捏了。

“說復雜是很復雜,但簡單也簡單。只要多做幾次,形成了習慣,就變成了經驗。”朱襄蹲在田埂上,撫摸著稻花道,“不過我們做農業研究的人和靠經驗吃飯的農人不同。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深究其中的道理,才能舉一反三,維護糧食的安全。”

“培育良種和保護原始品種非常重要。誰也不知道什麽時候就出現能影響整個品種的病蟲害,及時換成新種子補種,才能迅速解決饑荒。”

“對天下人而言,沒什麽比吃飽飯……比不餓死最重要。”

朱襄停頓了一下,將“吃飽飯”改口成“不餓死”。

吃飽飯對現在的人而言還太早了。

“不過這件事雖然重要,肯做的人卻很少,因為太辛苦,不威風。”朱襄教導完後,笑道,“沒關系,以後你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只要心裏知道這個重要,在當官吏的時候稍稍重視一點,鼓勵當不了官吏的人去做,就足夠了。”

朱襄拍了拍手上的泥土,領著學子們繼續觀察田地。

水稻的病蟲害很多,即便已經開花也不能放松。比如稻瘟病,在整個水稻生育期都可能發生。

水稻開花的時候,稻節上可能出現節瘟,造成水稻折斷;穗頸上可能會出現穗頸瘟,造成枯白穗;就算好不容易結成了谷粒,也可能發生谷粒瘟。

在現代,農藥能解決大部分問題;現在,就只能靠防,基本很難治。

種子播種的時候需要消毒;種植的時候要清理好地裏的腐爛野草和稻茬;用糞肥的時候要補足草木灰等天然鉀肥;注意種植的密度,保證水稻得到充足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