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王朝對比,菜是原罪。

剛剛還誇過司馬懿的曹操:""

他面上波瀾不驚:"能活到七十三歲,真是老壽星。"

曹丕面色陰沉,按這意思,他所建立的魏朝不過三世而亡。也就比秦朝稍微長命那麽一點點。他深深地記下了司馬懿的名字。

府邸中,司馬懿愣在原地,原本準備去丞相府表忠心,現在這腳突然邁不動了。偌大的都城中,到處是曹操的爪牙,他想逃,但逃不掉。他思索很久,回頭望向妻子張春華,交代了一通後事。然後他做了個深呼吸,離開府邸,快步前往丞相府。他清晰地明白,這一次肯定是九死無生。只希望曹操發些善心,給他的家眷一條生路。

直到司馬懿走後,妻子張春華才緩緩回過神來。她痛哭流涕,不知道司馬懿怎麽這麽膽大包天。

她長相一般,雖為正妻,卻不怎麽得寵愛。司馬懿更加寵愛其他貌美的妾室,有時還直言不諱說她又老又醜。

她為花心的司馬懿付出了這麽多,現在居然還要賠上命!她的命怎麽就這麽苦?

古青青:【天道好輪回,曹操跟司馬懿很相似,死之前都是朝堂重臣,死後兒孫篡位。為什麽曹操和司馬懿常年被罵反賊,評價並不高?

其中很重要一條原因是,魏朝和晉朝太弱了。

魏朝短得可憐,沒出著名明君,國力一般般。

晉朝更奇葩,西晉時期,很多諸侯王覬覦皇位,發動八王之亂。北邊的遊牧民族趁著國力虛弱,入侵中原。

匈奴、鮮卑、羯、羌、氐這幾個大型胡人部落是代表。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更是亂得發指,天天都在打仗,百姓苦不堪言,人口銳減。王朝對比,菜是原罪。所以很少有人願意為他們發聲。假如魏朝特別強大,把周圍的少數民族吊著打,版圖空前遼闊。曹操還會是風評不佳的奸雄嗎?

那簡直是盛世明君好吧!】

五胡亂華並不是這一期的主題,所以天幕沒有說細節。但熟悉蠻夷作風的三國人都深深打了個寒戰。

蠻夷不通教化,到處燒殺搶掠,跟野獸無異。倘若蠻夷入侵中原,可想而知是一場多麽恐怖的災難。

三國時期,華夏正在內戰,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北邊的遊牧民族,結果導致蠻夷入侵中原。

曹操面色黑得像很久都沒刷的鍋底,喃喃低語:“好一個五胡亂華。難怪魏晉後面還接著那麽久的南北朝,把這些胡人趕出中原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曹丕皺著眉說道:“蠻夷亡我華夏之心不死,阿父,絕不可掉以輕心。應派忠臣良將攘外。”曹操微微頷首。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些部落,他記住了。

他將事情安排下去:“找那孫權,劉備等人要人,組個聯軍,去討伐蠻夷。”

曹丕:“他們會給嗎?”

曹操想了想二人的性格,篤定地說:"劉備那群人會出力的,孫權不一定。但有老夫逼著,他不給也得給。"

他曾經參加過十八路諸侯討董事宜。搞聯軍的事情,他早有經驗。

果不其然,劉備也動了討伐蠻夷的心思。

曹操比較冷血,相比而言,劉備心思更細膩,道德感比較強。他更喜歡嚴格要求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他向來愛哭,此時已經忍不住了,失聲痛哭,幾近哽咽:“泱泱漢室,居然沒有護好百姓,讓蠻夷肆意踐踏中原。是我們的罪過!"

“我們忙著爭權奪利,竟讓蠻夷壯大,對後世而言,都是罪人啊!”

諸葛亮安慰道:“主公這說的什麽話?主公體恤百姓,從頭到尾都是想讓天下安定下來,哪裏有什麽罪過?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現在動手也是來得及的。"

劉備擦著眼淚,重重點頭。

古青青說完了曹操的一生,語氣放松下來,說起了雜談。

【曹操他不僅個人能力優秀,還很會抽卡,手下的忠臣良將很多。更神奇的是,他還很會生兒子。

他的兒子曹丕是個皇帝。

曹植更是一代詩宗。

父子三人被稱為三曹,在文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這種父子出道的情況很少有,大概

只有三蘇(蘇洵蘇軾蘇轍)能和他們相提並論。】

李白正喝著酒呢。講到曹植,他可就不困了。他突然精神了,眼睛幾乎要為愛豆冒星星:“蓬萊文章建安骨,曹子建,真乃神人也。”

蘇軾的父親蘇洵立馬謙虛地說:“哪裏敢跟才高八鬥之人比才華,實在是謬贊了。”

他嘴上說著謙虛的話,唇角

卻止不住上揚。他年輕的時候玩性重,到了孩子都能打醬油的年紀,才收心考學。父子三人幾乎前後腳進考場。

他們三人能被稱為“三蘇”,與三曹媲美,看來他們在未來的評價真的很高!遠在家鄉的妻子看到之後,一定會高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