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劉備:“雲長啊,千萬別去東吳!”

【劉備有文學作品嗎?幾乎沒有。

孫權有文學作品嗎?幾乎也沒有。

而曹操一邊忙著打天下,一邊也沒忘了寫詩,一寫就把自己寫進了初高中教材。

這三個人中,曹操明明是個反賊,卻和漢高祖最相似。文能治國,武能打天下,還能寫點詩。】

曹操出名的幾首詩,在三國傳唱度挺高,劉備也是聽過的。

劉備怔了怔,默默咀嚼著天幕提到的詩句,心中暗道:“打天下,我不如曹賊,連寫詩都不如。最近還髀肉橫生,只能看著時光流逝,身體老邁,唉。"

他收回思緒,轉而問諸葛亮:“高祖起於微末,卻能吟詩作賦,我不如曹操像他。你說我是不是也該寫點?"

他的思維往奇怪的道路上策馬狂奔。吟詩作賦仿佛是英雄的標志,多寫點詩,是不是更能得上天青睞?

諸葛亮:"……"

諸葛亮知道主公這段時間心情不好,便順著他的心意來:"如果是為了陶冶情操,未嘗不可。"

【曹操的三首代表作都上了教科書。第一首是《短歌行》。】天幕放出了《短歌行》。

“跟高祖相似?那文采……”也不怎麽樣嘛。

漢武帝劉徹飽受良好教育,也會寫詩,說句不孝順的,他沒覺得劉邦的文采有多好。

他也不喜歡大漢的反賊,捏著鼻子看他的詩文,看著看著,緊皺眉頭微微松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漢武帝劉徹以為自己會看到第二首《大風歌》。結果曹操寫得比他想的好多了,堪稱劉邦plus版本。

《短歌行》和《大風歌》一樣,為政治抒情詩,都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的心情。論華麗程度,後者遠不及前者。

讀來仿佛有一股氣,順著五臟肺腑蔓延至四周,堪稱蕩氣回腸。

他若有所思:"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這是在求才嗎?倒是挺特別的。求個才都要寫首詩,看來這三國人才競爭還挺激烈的。"

漢武帝劉徹繼續往下看,好心情頓時消散一空。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蘸,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漢武帝劉徹啞然失笑:“就這也好意思自稱周公啊?周公要是知道了,估計能給氣活過來。”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前把年幼的兒子,托付給周公。人人都覺得周公會取而代之,但周公非常忠誠。他把侄子拉扯大之後,便果斷地交換了權利。

可以說,周公是周朝、秦朝和漢朝的臣子楷模。周公深感風評被害。

漢朝的皇帝多數不喜歡曹操,王莽則是笑出了聲。"這曹操真是膽大包天!"同時深得他意!

他笑完之後,收回思緒。這個時候,他已經取漢朝而代之,建立新朝。看來漢朝終是復辟了,不然也不會有曹操的存在。

他想到這段時間嶄露頭角的劉秀,心中暗罵,該死的漢室宗親!

【曹操的文格和人格是有矛盾的。

曹操這首詩就是表達:“缺人!速來!”

他在詩裏很惜才,現實中卻存在殺才的情況。阻礙他的人,都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命夠不夠厚。

他的其他代表《觀滄海》《龜雖壽》,大意是:“我還沒有幫助漢室平定天下,怎麽這麽快就要死了,我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在詩中非常忠誠,但現實中常懷二心。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曹操本來臉上是含笑的,他被無數人痛罵不忠,那禰衡還當著他面裸.體,他都能一笑置之。誰說他不忠誠?

沒有他的重壓,天下早就紛亂不堪了!他起碼還好吃好喝供著劉協小兒,他理應感謝他才對。

可是現在,他面色驟然僵住,默默品味這句話:“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他大笑起來,痛飲杜康:“說得對呀。”

他倒是沒有反省自己,而是想到了荀彧。荀令君,你在地下可曾聽見了?你對我不忠誠啊!

【除此之外,曹操的文格和人格還有第三個矛盾。

《蒿裏行》"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

一,念之斷人腸。"《苦寒行》"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在文格上,他像是憂國憂民的杜甫,像戰地記者一樣寫下震爍古今的詩文。但是現實中卻存在濫殺無辜的現象。

為什麽會存在這麽大的矛盾?

可能是因為曹操是黑化版的劉備吧。他曾經也是劉備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不然也不會冒死上書、討伐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