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回京事更多(第2/2頁)

現在到了傳統意義上冬天罷兵的時節,又到西北查漏補缺的時候,但若是當年西北遭遇韃靼人襲擾,那西北軍民的日子就很不好過,一切就在於糧食物資嚴重不足。

朱浩道:“西北屯田,已荒棄大半,糧食多依靠於朝廷從各處調撥,費時費力。糧開中法的重新推行,其實很有必要。”

張佐為難道:“此等事,怕是不容易吧?楊閣老在朝,但凡是陛下主張的事,無論對錯,都會使絆子。”

“嗯。”

朱浩點頭。

楊廷和現在的任務,就是維持弘治時的狀態,做到守成,不允許皇帝做一些改變,以影響大明國運。

但其實糧開中法,也是在弘治年間才進行更變的,這才不過二三十年時間,西北屯田就荒廢成了這般模樣,其實現在正是撥亂反正的好時機,但歷史上卻沒人在這時候挺身而出……

或許朝中人也覺得,把西北的經濟命脈掌握在京城中樞比較好,而不要讓地方上放任自流。

大明開國以來,西北軍政主要體現在錢糧調度方面,對糧開中之法的改變,在朱浩看來更多是一種“因噎廢食”。

“朱先生,其實陛下最關心的是朝廷的用人問題。”

張佐說著,把幾份有關吏部的上報題本放到了朱浩面前,這也是朱四催朱浩回京的主要原因,但其實朱浩很清楚這不過是朱四的說辭而已,其實就是想讓他早點回來,幫助處理朝政,不要在路上過多耽擱。

當然朱四想在朝中六部和地方衙門中多安排“自己人”,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但其實朱四連誰是“自己人”都搞不清楚,這就很為難了。

一邊想安排自己人,卻沒有人可為他所用,於是他就想到朱浩,認為朱浩能在朝中茫茫多的官員中,找到那些不得志的或是對皇帝效忠的人,把這些人用起來。

這不但是朱四對朱浩佩服的一點,也是張佐等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

因為朱四登基後勢單力薄,是朱浩硬生生給朱四在朝中打開了局面,讓現在朝中已出現了能跟楊廷和分庭抗禮的勢力,楊廷和陣營不再像最初那般鐵板一塊。

“陛下想重新啟用王瓊。”

張佐特意提醒了一句。

朱四並不知道誰可以為他所用,但以朱浩之前給他進行的教育,讓其明白,像王瓊、王憲、楊一清和謝遷這些老臣,是可以用的,回朝後還能跟楊廷和形成對立局面,對楊廷和形成掣肘。

但楊一清和謝遷輕易不會回朝,人家都在觀望,但王瓊現在還被發配在莊浪當苦力呢,王瓊有選擇權嗎?

朱四琢磨半天,就這個人最合適,朕想用他,他隨時都可以被調用,回朝後還能讓楊廷和難受,那就是最好的人選。

朱浩道:“如今陛下跟楊閣老之間,對有關西北用人之事上,已起了爭執,從博弈的角度來說,切不可將事做得太絕,何況王瓊落罪多是因其與先皇時奸佞勾連,軍中安插親信中飽私囊有關,朝中儒官中已形成共識,除非說西北局勢已到了不可控的地步,才有讓他戴罪立功的可能……還要建立在楊閣老已致仕的前提下。如今啟用王瓊,絕對不行!”

朱四糊塗,朱浩可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現在朱四能跟楊廷和對抗,並隱隱占上風,說是他朱浩在背後出謀劃策,其實更重要的是楊廷和對於君臣關系的妥協。

連朱浩這個對手都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他都是利用了楊廷和的“高風亮節”,若是換一個更強勢的首輔大臣,諸如未來的張居正……那可能君臣關系不會像現在這樣和諧,到那時的朱四估計要唯唯諾諾,如履薄冰,只有等楊廷和死了才敢進行清算。

既然利用的就是楊廷和在大事上的妥協,你非要步步緊逼把人逼到絕境,人家能不反抗嗎?

在礦稅的問題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你開始時要拍賣西山煤礦,由著你,讓你這個小皇帝折騰。

但回頭你要把事鬧大,還要以此形成定例,玩陰的,那就不能如你所願……朱浩也正是看出楊廷和的性格,才會精心策劃一番。

主要目的,除了要對商賈清楚表明朝廷的意思,更多是為了讓朱四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壓力,讓其有所收斂的同時,對朱浩也更加信任和倚重。

不為事成,只為事敗,讓你知道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