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春闈

二月初九,清晨。

會試第一場,四書文經義。

八股取士的關鍵。

朱浩心態平和,參加科舉考試次數多了,慢慢也就習慣了,按部就班完成一系列考前工作,然後開始審題。

四書文三道題目。

《論語》題:“吾道一以貫之。”

論忠恕。

《孟子》題:“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

論以仁治國。

《中庸》題:“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

論君子立身處世之道,也是論君臣相處之道。

三道題看完,類似於截搭題中的截題,只出四書中一句,題目就算出來了,或許考官覺得,考生能來參加會試,學問必然不錯,難道你堂堂舉人還背誦不出課文?只要出這麽一句,你就應該知道立意方向,無需贅述太多。

三道題目,有一種修齊治平的進階感覺,先論“忠恕”,再論仁治,而後就是高潔的心態。

第二題和第三題有相似之處。

或許是受寧王謀反之事的影響,畢竟孟子題下句就是“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第三題分明是在暗示寧王違背了“為下不倍”的儒家行為準則。

“倍”通“背”,有悖逆的意思,寧王為下卻“倍”,那肯定是有違中庸之道,應該大肆抨擊。

三道題都不算難,就看考生是否能針砭時弊。

第二題還蘊藏有對皇帝的勸諫——“天子不仁,不保四海”。第一題“忠恕”也體現出相關思想。

總之這是在寧王謀逆後對文人的一種勸諫和勉勵,士大夫階層要讓士子遵循天地君親師的禮教法統,讓臣子安心當好韭菜。

朱浩心想,果然題目如時局,說什麽佞臣當道,實則科舉取士還是以士大夫為中心,這題目只能以迎合士大夫喜好為準,不是比誰抨擊當權者更加激烈,或是比誰對朝廷更忠心就能金榜題名。

……

……

貢院中。

朱浩安心審題,答題,而科場外,唐寅則在朱浩進考場前再三囑咐下,去見了婁素珍。

婁素珍當著唐寅的面,問詢了他未來的打算,如同朋友間閑話家常。

婁素珍想知朱浩有關小興王會在未來兩三年內當上皇帝的話語,是否是出自唐寅的揣測。

“……天下大勢,我一介布衣無從定奪,只想安穩度日,從未曾有過爭名逐利的想法。”

唐寅感慨地說道,“即便如今尚在興王府做事,也不過是報答當年老興王收留賞識之恩,等世子回歸安陸後,我便要請辭,回江南養花種田。”

婁素珍聽了這些話,就知道朱浩的擔心不無道理。

唐寅明顯厭倦了在興王府的繁瑣工作,想早早回家鄉安度晚年,過上閑適的退休生活。

婁素珍問道:“若是興王府出真龍呢?”

“這……”

唐寅詫異地打量婁素珍。

突然覺得,這女人說話跟自己那個學生一模一樣,都是如此直截了當。

“就算有真龍出,那也與我無關。”

唐寅搖頭苦笑,“王妃,您乃千金貴體,即便離開江西之地,也該以皇室恩遇為重。”

婁素珍微微搖頭:“先生勿要再以皇室為由,將民女束縛住。”

言外之意,我現在不再是什麽王妃了,而且都不自稱“妾身”,好像我從沒嫁過人,只是個普通的小女子,你唐寅還跟我提什麽“皇室恩遇”?

難道寧王把我選中當王妃,然後不顧我們婁家的安危,悍然舉旗造反去送死,我還應該感謝皇帝要將我滿門抄斬不成?

唐寅聽出婁素珍想做回普通人的心思,半晌沒吱聲。

“我原本以為,先生胸懷天下,為國為民,看來我對先生期盼過高了。”婁素珍繼續搖頭。

“啊?”

唐寅擡起頭,驚訝地打量婁素珍。

婁素珍道:“先生不留南昌,是察覺南昌有人行那謀逆之舉,裝瘋賣傻不惜自賤,終守得名節,可見先生並非拘泥外物之人。

“到安陸後為保一方百姓安寧,帶兵平寇,賑災安民,哪件說出來都是忠義之舉,何以如今四海不安,先生卻想偏安於私宅,不過問朝堂紛爭?”

“這……”

唐寅支支吾吾,“人各有志吧。”

婁素珍繼續道:“在我看來,先生之志向,或不如朱家小公子。”

唐寅不屑道:“他年少氣盛,如初升旭日,自然有遠大志向,而我如日落西山,倦鳥思歸,也乃人之常情。你對那小子了解不多,他的志向遠非……唉!”

話到嘴邊,唐寅不知該從何講起。

難道要告訴婁素珍,朱浩那小子想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