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行百裏者半九十(第3/3頁)

擴招之後學生含金量會迎來第一次下降,但是可以得到更多人才,將來到地方上去進行科學基礎教育工作,把數理化教育變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甚至從600到1500這擴招的900人,裏有一半入學分數最低的,將來就定死了直接按照“師範生”培養,必須送到地方上教書。

而如今雖然還沒能力在各省建立大學,但至少可以先建立各種中學級別的新學學堂。

目前先做到每個省的省城有一座理工科中學,教導進入大學以前的基礎數理化知識,也教傳統文學哲學。

最終的畢業教學水平,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初中二年級數學和物理水平,加上一些化學和生物常識。

而這一項工作,從小康十八年開始,到小康二十年,已經初步完成了。這年大明各省的省城,都至少已經建立起了一座綜合型中學,招生規模都在數百人左右。

其中南京、杭州、蘇州、南昌、武昌是全國建中學最快的地方,到小康二十年時,他們已經有學生學到三年級了。

這幾個省份原本就最重視文教,朝廷給了政策後,地方鄉紳第一年就瘋狂積極響應、自己踴躍捐錢把中學建起來了。

而廣州、成都、重慶、北京、開封、濟南、福州稍晚一些,它們是小康十九年建成的第一所綜合型中學,如今有了二年級的學生。

剩下其他相對偏遠或窮困一些的省城,最後也趕在小康二十年的朝廷截止期限,草草把中學建立起來。

哪怕錢少沒人捐,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大不了先減少一點招生規模。分配不到足夠多的老師,就先減少一些課程。

朝廷的文部最後核查時,也確認了各省已經有了教數理化常識的中學,對這個結果挺滿意。只是核查時,也發現一些窮省確實硬件和師資力量不行,為這事兒也跟朝廷匯報。

朝中文部官員商討後,又請示了內閣,最終內閣做出決策,建議各省在第一座通科中學之外,再建立以府縣為單位的“圖書館”。

要求一年之內,確保在所有省城設立一座可以供學子上門閱讀的圖書館。但是因為受限於時代技術管理水平,那肯定是不能允許外借圖書的,只能是來館裏現場讀,不能把書帶回家,而且進出館還得被搜身,以免竊書。

至於圖書館裏必須提供的全套基礎數理化教材,朝廷文部會統一下發給各省。反正如今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都很成熟了,朝廷刻版印書也不貴。一次制版印個幾千上萬冊完全沒問題。

最終,朝廷會按照大約三萬套的標準進行授書。給每個省的省城圖書館,至少配備全部通用數理化教材一千套,當然四書五經這些傳統教材也會配發供免費借閱。

未來三到五年內,文部還會責令各省,在三年內實現每個府城有一座公立免費圖書館,所需書籍可以由省城圖書館原本拿到的配額分一部分過去。

五年內要實現每個縣城有一座公立免費圖書館,書籍來源也可以從省裏那一千套分潤,同時地方上的鄉紳可以自行捐助解決一部分。所有的館子都是可以上門看,但不許外借。

朝廷只管原始教材的提供,建造和日常運營的經費就讓地方鄉紳自籌,朝廷不給預算。但是可以在圖書館門口給捐錢的人立功德碑寫上每個人的貢獻。貢獻達到一定金額的,以後子弟可以優先去國子監捐監生。

有了中學和圖書館這些更基礎的設施,相信大明在各省省城都建一座大學的計劃,應該在未來數年內,就有希望了吧。

雖然這種大學,注定要比南大簡化刪節一個版本,畢業生也沒法享受行政級別的待遇。但總比沒有好,也能充實大明的科教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