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緬賊割地求和(第3/4頁)

二月初二龍擡頭那天,朱樹人就在南京皇宮裏,跟兒子攤牌了。

“大明此前近二百年,都因英宗當年被俘於瓦剌之手,而不許天子出京巡狩四方。父王如今求得這個機會,已是百年未有之恩典,突破了祖宗之法。

但既然出巡,省錢與民休息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出巡的時候,不能帶朝廷百官,如此隨行人員至少可以減少八成,護衛親軍也能減少八成,開支將大大節約。”

朱慈煜聽了後,也是深以為然,覺得父親的顧慮很對:“既如此,不知要孩兒如何施為?”

朱樹人也不跟兒子繞彎子:“現在有兩條路,那就是要麽你帶領禮部與兵部的少數要臣,外加一萬護軍,南巡廣州。親自處斷跟緬人的和談,以及後續有可能出現的對越的沖突的接洽。

而既然朝廷其他文官班子不帶走,那麽日常政務就還是留在南京處置,為父比照此前四年的攝政故事,再幫你監國一年半載的。

另一條路子,那就是你親自留在京城,全權處理其他各部日常政務,為父幫你‘代天巡狩’,去廣州就近處理緬、越邊事的善後。”

朱樹人說得很清楚:大明的天子巡狩可以節省成本,是因為如今大明本質上還擁有潛在的二元權力中心,所以可以攝政王和皇帝父子一個處理內政一個處理外交,暫時分權分工。如此一來,出巡的開支成本和人員規模,就比別的朝代別的時期節約掉了絕大部分。

至於想出京處理外交,還是留在京城處理內政,他給兒子選擇權。

“孩兒願意親自出京,去廣州巡狩處理外交!把內政全部交由父王繼續監國!”朱慈煜想都沒想,當然是毫無留戀地直接選擇了出京全權處理外交。

這不廢話麽?他當初生下來就是皇太孫,養在春和宮,活到二十一歲就沒出過南京城。

如今雖然貴為皇帝,但他的見識也就眼前那點事,最多只是小時候可以去江寧鎮上的博物院,看看天下各地的珍禽異獸奇花異草物種,但名山大川實景他是一點都沒見過,只見過紫金山和長江。

相比之下,他的父王朱樹人,那可是天南海北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在湖廣坐鎮多年,還入過川,收過兩廣,北過伐。再讓父王舟車勞頓,那不是既不孝又浪費麽?

朱樹人對兒子的選擇,也是絲毫不覺得意外。但該約法三章的條件,他還是要教給兒子的:

“你選擇親自出京南巡,為父也不會攔著你。但你原先沒有處理過外交,不可一味追求窮兵黷武,要懂得見好就收,若是能答應,為父自然放你南巡。否則,你就自行跟朝中文官扯皮去吧。”

朱慈煜也知道父王是為他好,只要能出去,就該見好就收,於是連忙請教細節。

朱樹人就指出幾個要點:“對於緬甸,我們不能追求覆滅東籲王國,最後的目的,是要莽白或者莽白的兒子們認輸投降,割地稱臣。同時必須徹底交還三宣六慰的全部土地給大明。

因為緬甸疆域太遼闊,高山密林太多,遠比越南還復雜得多。如果把莽白這個旗幟拔了,我們都不知道跟誰打交道去,到時候山區土司部族全部作亂,打誰拉誰都不好判斷。

留下莽家人這個招牌,那麽只要他們認慫,他們就得負責出面約束屬下,下面的土司就不能隨便自行叛亂。

而相比之下,將來對付越南,就沒那麽復雜了,越南如今有兩朝四姓各自為政,我們可以拉一派打一派,不比緬甸此前是統一強盛之國,越南任意一派被我們徹底剿滅都是可以的,只要跟另外一派達成合約,讓對方稱臣就行。

具體為父會交代給隨行的禮部閣臣的,到時候務必兼聽則明,多多納諫,不可獨斷專行。”

朱慈煜總算還有點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處理外交完全是零經驗,這次就當是學習了,不能亂來。

他誠懇地答應了父王的全部要求,臨了朱樹人又最後交代了一句:“還有,此番南巡,不許碰宮外的女人!不許失了皇室和朝廷體面。

廣州多番商紅夷,又地處炎熱瘴癘之地,民間說不定有紅夷來的臟病之人,你貴為天子,要什麽女人宮裏得不到?切不可圖新鮮,否則……以後就別想出宮了。”

對於父王的要求,朱慈煜唯有全盤接受,以求換取順利出巡。

最終,在朝廷的反復博弈和充分準備下,朱慈煜還是在二月十五這天,選擇了從南京啟程南下。

因為這次天子出巡,是帶著任務的,所以去的路上倒是不能多折騰耽擱,禮部和兵部最後幫助皇帝選擇了海路南下,就沿著東海南海近岸航行,

這條路完全不存在航行風險,畢竟大明航海如今都非常發達了,就由鄭成功分撥一些南海海域試航的海船,由張名振親自率領海軍人員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