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緬賊割地求和

隨著南方海路鄭成功艦隊的出現,緬甸人的抵抗意志終於徹底崩潰了。

而莽白就在試圖率領僅存的主力嫡系部隊南撤去勃固時,李定國卻像是提前知道了他要走,還派了使者進入阿瓦城,跟莽白談條件。

莽白一開始不想見,但又想知道李定國究竟還能說出什麽陰謀損招,最後還是見了。

那使者也很幹脆,只放下了幾句話:“現在投降,割地認罪,大明還能饒你不滅國。如果非要抗拒到底,那麽請不要試圖在撤軍時、縱火燒毀府庫。

李將軍有言在先,凡是不燒府庫,不毀存糧之城,我大明入城後,一律對百姓秋毫無犯,絕不屠城,只封府庫。

若敢縱火以期堅壁清野。則自毀府庫之城,一律屠滅,雞犬不留——我大明天軍乃仁義之師,絕不會濫殺無辜百姓。

但百姓也需府庫存糧養活,凡緬軍燒糧而退,視同緬軍自屠百姓、驅百姓與我軍爭食!凡緬甸百姓見緬軍燒糧而不阻止者,視同自甘從軍與天兵拒戰,不再享受平民之遇!”

莽白聽了,氣得那叫一個想殺使,但他最後還是忍住了。

因為他聽說二十年前,滿清在最後劃河北自立時、原本跟明軍談判停戰了數年,最後再起戰端,被明軍抓住把柄同仇敵愾,就是因為豪格麾下的將領殺了明使黃道周,徹底把大義名分拱手白給了。

現在要是殺了明使,怕是將來戰敗就只有亡國了,還有什麽條件可談?

莽白最後選擇了帶領緬甸王室的嫡系主力部隊,星夜突圍南下,拋下那些雜牌軍扛住李定國。

而隨著明軍重炮逐漸轟爛阿瓦城墻,最後的單方面屠戮攻殺也終於徹底拉開。阿瓦城內還有好幾萬守軍,人數依然是李定國部的兩倍以上,但是完全沒有戰鬥力。跟明軍火槍隊打巷戰幾乎就是白給。

到了這種絕境之下,連跑都沒地方跑,他們本身就處在緬甸陪都,士氣崩潰的緬軍也只能絕望投降,明軍前後抓了足足四萬多戰俘。

至此,阿瓦戰役總算是徹底落下帷幕,李定國終於憑借僅僅四萬明軍,前前後後累計擊潰了相當於他兵力六到七倍的敵人。

破城之後,明軍立刻進城接收各處府庫,經過梳理,發現阿瓦城內有少數幾座軍糧倉庫和補給倉庫,還是被亂兵燒了。

那些亂兵當中,有一部分雖然最終還是投降了,但完全是被明軍團團包圍迫不得已投降的。明軍篩查後,確認他們當中有些人直到投降的前一刻,還在執行破壞工作。

既然如此,明軍也沒什麽好商量的,立刻把那部分堅持破壞到最後一刻的部隊單獨拉出來,排隊槍斃以示眾——

當然,在殺戮之前,都是明明白白把罪行都說清楚的,還出示了明軍使者此前跟莽白預告交涉的要求,以示明軍不是不教而誅,而是“勿謂言之不預也”。

對於其他沒有在投降之前搞破壞工作的普通戰俘,明軍完全執行了戰俘的待遇,至少給他們一口飯吃。

最多只是糧米的質量差一些,拿雜質較多、即將變質的陳米優先處理為戰俘夥食。

如此恩威並施,說到做到,倒也暫時穩住了阿瓦周邊的局勢。

隨後李定國又跑馬圈地一般,在伊洛瓦底江兩岸肥沃的河谷平原地帶快速攻城略地,因為阿瓦都淪陷了,其他小城幾乎沒有防禦力,也紛紛被勢如破竹拿下。

南亞和東南亞文明本來就很少構築堅固高大的城墻,阿瓦不過是作為陪都和前朝故都,才有嚴密的防禦設施。其他周邊小城的防禦,還不如中原的一些縣城。

在河谷平原產糧地區站穩腳跟,把緬軍殘部趕到兩側遠處山區後,李定國的軍糧問題就算是徹底解決了。這整個過程中,他也不忘進一步執行明軍“言而有信”的策略。

說直接投降就放過,那就一定要放過,不殺一個無辜。說了破城前敢燒糧倉的,就要殺盡守軍,那也一定要做到——

而且明軍甚至是直接放出話來,表示燒了存糧的城池,守軍就不用投降了,投降了也會殺光。如果非要燒糧倉然後死,那明軍也攔不住,就成全他們。

如此言而有信地秋毫無犯赦免了二十余座小城,屠了其中六座,明軍的信用算是徹底建立起來了。

……

而與此同時,在更南面近千裏之外的勃固戰場,緬軍也同樣沒能討到好去。

因為主力部隊被明軍連番成建制殲滅,勃固的部隊只能勉強守城,完全沒有余力出擊把鄭成功推下海,讓鄭成功順利在勃固城外的達貢港建立起了營壘。

達貢港就是後世的仰光,地處伊洛瓦底江入海口。只是在古代,因為此地地勢低窪易攻難守,所以雖然經濟發達,是緬甸最重要的河海轉運港,但也依然無法建城作為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