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緬甸之戰-中(第2/3頁)

這樣的戰場環境,因為地勢不利於大兵團展開,緬軍縱然在臘戌周邊有近二十萬眾,也無法一次性投入戰場,注定會打成添油戰術的車輪戰,如此明軍的單兵優勢就能最大程度發揮。

莽白一開始見明軍營壘堅固,李定國居然敢離開防線主動野戰迎擊,他也就試著應戰了兩次。無奈緬軍單兵實力太弱,被明軍的滑膛槍兵團打得滿地找牙,屍橫遍野,兩場戰役累計死傷數萬。

發現在李定國選定的戰場上,根本就打不過明軍,正面局部戰場實力太懸殊。莽白只好臨時變招,改為長期圍困相持,無論李定國如何挑戰都不應戰。

當李定國繼續南下攻營時,緬軍甚至選擇了在抵擋一陣後便放棄營寨,節節後退層層抵抗。

而明軍因為無法深入撣邦高原其他崎嶇險地,只能順著怒江河谷進攻,如此一來,明軍推進越深,兩翼暴露得就越徹底,留給緬軍襲擾的後勤補給線也拖得越長。

當然,莽白如此棄城失地,對於緬軍的士氣打擊也是非常嚴重的。短短半個多月時間裏,李定國因此又取得了三戰三捷,又推進了一百多裏。雖然周邊沒什麽重要城市,但也進一步逼近了緬甸原阿瓦王朝的故都阿瓦城。

如今的緬甸東籲王朝,在百年之前,是跟阿瓦王朝南北分治的,那形勢就跟華夏的南北朝差不多,後來南邊的東籲以勃固為根據地北伐,打下了阿瓦城,才統一了緬甸全境。那是明朝這邊嘉靖初年的事兒,此後幾十年,才有東籲進一步吞並三宣六慰的擴張。

所以這阿瓦城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地方大致就相當於後世緬甸的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城市,而勃固就是後世的仰光。

東籲王朝必須守住,否則緬甸就算不被大明打趴,也很有可能被大明重新扶持傀儡南北分治。

所以面對李定國的推進,莽白麾下將士們抵觸情緒越來越嚴重,紛紛請戰要求跟李定國死磕,決不能再後退了。

對此,莽白卻是頗有雄主之風,他強硬彈壓了屬下的冒進急躁之心,同時跟主要心腹將領交底:

“諸位放心!寡人雖然放棄了從臘戌至阿瓦以西的部分領土,但一定會守住阿瓦的!李定國雖深入我境,但仍然不足為懼!

他此前攻勢犀利,全仗著明軍依托雲南境內的怒江航道補給。但打到如今,他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麽繼續沿著怒江南下,

但怒江在離開撣邦高原沖入緬南平原區時,落差太大,甚至有多處瀑布,明軍補給船是不可能通過的!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明軍順著怒江一路鑿穿緬甸直至毛淡棉入海!

我輩都世居緬甸,論對境內諸江的水文了解,李定國豈能比得上我們?咱緬甸境內,能貫穿南北航運的,唯有因陀羅婆陀河(伊洛瓦底江),而且是只有阿瓦城至勃固段可以航行。

所以李定國想要繼續進攻,就必須翻越撣邦高原的一段陸路,從臘戌以南向西橫切至阿瓦城,從怒江航道切換到因陀羅婆陀江航道。而他從這兩江之間翻越撣邦群山的這段陸路,就是他的死地!

漢人不擅高山密林行軍,而且從雲貴來的物資也會被切斷,到時候李定國陷入絕境,一旦拖延日久,軍中多生疾病,還如何跟我緬甸雄師對抗!”

莽白這番謀劃,如果不是對著地圖看,或者對緬甸境內的地理知識非常了解,是不太容易聽懂的。不過他麾下的將領都是本地人,深諳地理,也就沒什麽理解難度。

原來,從雲南到緬甸,一貫有兩條還算平行的跨國大江,可以作為水運航道。

西邊的就是伊洛瓦底江,大明這邊漢人稱其為獨龍江或麗水,到了緬甸境內,古緬甸人就稱其為因陀羅婆陀河。東邊的則是怒江,緬甸境內稱其為薩爾溫江。

這兩條江,都是從雲南群山中,流入地勢低一級的撣邦高原,再流入緬南平原,最後注入印度洋。

但是因為撣邦高原在緬甸北部偏東的位置,所以導致更靠西的因陀羅婆陀河,在北段落差更大,離開雲南邊境後不久,就沖出了撣邦高原,離開高原區的那段河谷非常陡峭湍急,是不可能行船的。

而更靠東怒江,因為要在撣邦高原上再多流淌幾百裏,所以北段落差其實不大,可以用於雲南到緬北的航運。但繼續往南,等到要沖出撣邦高原時,才會面臨落差湍急問題,被瀑布阻斷河道。

這樣的地理特征,導致了怒江只有上中遊可以通航,而中遊和下遊之間,有天塹絕地阻隔。相反因陀羅婆陀河則是中下遊之間可以通航,中遊和上遊之間有天塹阻隔。

這兩條河,沒有任何一條可以做到“全程從雲南航行直達印度洋”,除非是後世水利工程牛逼了,直接造水電站和升降船閘來克服瀑布和大落差險灘。在升降式船閘出現前,這個問題是無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