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一切都在計劃之中(第3/3頁)

莽白對於這一點也懶得糾結,直接爽快的點頭:“可以,孤只是要武器,沒事兒出賣你們作甚?你們荷蘭遠在萬裏之外,出賣了你們也不能拉上你們一起跟大明開戰,憑白損人不利己罷了。準了,說下一個條件吧。”

範德裏夫繼續開價:“要賣給你們武器,另一個困難在於交貨周期太長。如果你等得了兩年,或者至少一年半,那我們可以回荷蘭慢慢下訂單,然後再運來。

但我怕你要得急,那供貨量規模就很受限制了,我只能想辦法盡快同知巴達維亞和巨港等地的駐軍,把我們VOC的現役裝備置換下來一些,緊急供應給你們。

但是我們要確保自己的貿易安全,只能給一小部分,而且價格會很高——具體能提供多少,就要看您的出價了,要知道,這種貿易我們是承擔了很大風險的。”

對於這一點,莽白也理解,表示只要荷蘭人盡量幫他籌,價錢好商量。至於那些一年半後交貨的玩意兒,他絕對等不了,就讓荷蘭人自己的武裝力量,等一年半後的補貨吧,他可以先稍微給一點定金,但不可能預付全款。

範德裏夫跟莽白又磋商了一下,最終把歐洲新訂貨的定金定在了兩成,剩余八成等一年半至兩年後貨到付款。至於從巴達維亞等地調的現貨,莽白必須立刻付清全款,款到發貨。

這番籌劃做好之後,莽白心裏總算沒那麽擔心了。剩下他能做的就是等,因為哪怕從巴達維亞運送火槍到勃固,往返也要兩個多月的時間,只是比從歐洲調貨的一年半快多了。

等的同時,他也要繼續跟大明外交扯皮,如果能不割地不讓出附庸土司就把問題解決了,哪怕要給大明送點禮物,那也都是可以接受的。

可惜的是,莽白的扯皮嘗試並沒有什麽效果,大明始終咬死了要求割地作為賠罪,而且緬甸必須放棄撣邦高原上那些在大明和緬甸之間搖擺的土司。

換言之,為了當年的罪過,大明只允許緬甸保留大部分直屬領地,而對於那些連緬甸自己也只能“羈縻”統治的地方,必須交出來由大明羈縻,然後大明自會慢慢改土歸流。

如此談判僵持不下,莽白也陷入了猶豫,時間也又拖過去了一個多月,眼看都快八月下旬了。

就在莽白猶豫不定的時候,邊境上一個擦槍走火的消息,直接讓他震驚了。

那天大約是農歷八月二十,雖說已過了中秋節,但在東南亞熱帶雨林高原上,酷暑還沒有完全結束。莽白根本沒想到明軍有可能會在這時候動手。在他原本的預測裏,明軍怎麽著也得等到十月份再來,

因為冬天才是南方最涼快的,而且撣邦高原上農歷九月份雨季都還沒結束呢,又悶熱又潮濕。雖說不是每時每刻都下雨,但哪怕只是每天中午前後下那麽一兩個小時暴雨,也會導致泥濘潮濕,蚊蟲滋生。

莽白已經習慣了“中原人無法忍受熱帶潮濕生存環境”的設定,這個設定從朱棣當年南侵越南時,就烙在了東南亞各國君主心中。現在明軍突然偷襲,就打了緬人一個措手不及。

因為沒有在前沿部署足夠的兵力,在得到大明使者突然宣布“因為緬甸方面沒有誠意、不肯答應大明通牒的條件,導致談判破裂”後,明軍立刻長驅直入,首先取得了邊境地區穿插作戰的初步勝利。

緬軍因為設防不全面,被李定國率領數萬明軍精銳,從雲南沿著怒江河谷殺入緬甸境內。

以騎兵炮鑿穿了緬軍在怒江河谷沿岸咽喉之地的幾個營寨要塞後,李定國繼續快速推進,把落在怒江兩岸的緬軍側翼部隊甩在了後面,也切斷了他們通過水路補給的航道。

事情到了這一步,莽白也只能自認倒黴,立刻組織起緬軍主力,準備北上截擊李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