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留學生牛頓眼中的大明(第3/3頁)

去澳洲的水土不服、三年裏起碼十死其八,去婆羅洲也得三年至少死一半。若能熬過前三年,身體適應了當地瘴氣毒癘、蛇蟲鼠蟻,那後續活下來的機會才大些”。

聽說有這麽恐怖之後,大部分原本還心存占小便宜思維的百姓,立刻就被震懾住了。這收益和代價,以及被抓的風險,實在是不成比例。

關鍵是朝廷如今查賬貌似效率非常高,估計那些人早就被盯上取證了。

……

大明處理金融詐騙的瓜,就足足讓牛頓等人吃了一個下午。

喝完了茶,用完了甜點,莫頓船長還忍不住讓牛頓點評幾句:“你覺得大明這邊對於經濟犯罪的治理,跟我們英國比如何?”

牛頓聳了聳肩:“說實話,看起來比英國精細。至少他們跟羅馬法一樣,有嚴密的條款,量刑和取證也比英國嚴密些。我對此番來到大明,能不能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回去救英國,更加有信心了。”

英國人一貫用的判例法,而17世紀其精細程度還是相對原始的,不如荷蘭和法國,這方面也得工業歌命之後才漸漸趕上去。所以牛頓這麽說也不算跪舔。

至於酷刑什麽的,他也覺得很正常,無非就是腰斬多剁了幾刀,但至少沒有刻意延長罪犯的痛苦時間——西方人把人釘死在架子上,或者穿刺在尖木樁上,直至血流幹而死,可是有可能持續痛苦上一兩天才死的。今天這些腰斬,哪怕最慢的,一刻鐘就死透了。

莫頓船長原本沒聽牛頓說過他留學的具體目的,此刻被牛頓帶歪了樓,他才順著往下追問:

“那你這次來大明,到底是想學些什麽?有計劃了麽?據我所知,要搞學術,還是得去南京,在杭州這兒久留沒什麽價值。

大明這邊只有一所科學院和一堆研究所,可不像我們歐洲那邊有很多大學。他們的‘國子監’,也完全只是教授倫理的,你就當是神學院好了。”

牛頓顯然早就胸有成竹,對這個問題想都沒想:“當初啟程時最初的決心,當然只是想來觀摩一下大明的‘化學’成就,這幾年在歐洲,經常聽荷蘭商人回來傳說,說大明又造出了新的毒殺害蟲蛇鼠的藥物,還有其他驚人的成就。

要是能學到怎麽解救倫敦大瘟疫就好了。這件事情要是能有著落,我就安排人先回國,把成果翻譯出來。我自己,想再留著觀摩一下大明這邊對光學和力學的認知。

前幾年,讀到一本笛卡爾先生晚年的遺作,聽他書中介紹,大明這邊的攝政王以及他的一位夫人,居然也是對力學見識不凡之人,還提到了幾個關於運動的猜想,

只可惜最新的成果都是漢語,笛卡爾先生遺作裏轉述的也不夠詳細,看來一定要學好漢語,才能跟我心中所想印證一下。”

莫頓船長不懂這些,他只能端起酒杯祝牛頓好運了:“那就祝你好運,我打算留在杭州和蘇州進貨,這次來大明不打算去南京,這一路你自己想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