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想盡一切辦法阻止田越分越小(第3/3頁)

這比後世的買房按揭利息肯定還是要高幾倍,但在明朝絕對是前所未有的仁政。具體金額後續實施過程中也能調整——哪怕是後世的按揭利率,都能按照經濟運行情況,適當降息呢,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只要經濟數據反饋夠真實,這都是可以以年為單位調控的。

另一方面,朝廷有了限購,因為買方被限制,那些賣地貧農賣不上價,事實上交易金額會比實際田地價值低個幾成。一來二去,就當是買賣雙方都少虧一點,這事兒也就過去了。

張世鵬反復琢磨,終於理解了這個破天荒創造性政策的可行性。他只是依然有些匪夷所思地嘆道:

“王爺從不打無把握之仗,他既然敢下這個決心,那麽,對於當年從王荊公青苗錢裏鉆空子占便宜的刁民奸商的手段,他肯定已經想到怎麽提防了吧?”

“當然想到了。”姚啟聖與有榮焉地承認,隨後又稍微描述了一遍。

具體內容就跟他去年跟朱樹人聊時差不多,只是略有改良細化,不再贅述。

張世鵬也就選擇了相信,不再糾結,準備先實施了,走一步看一步。

他不由仰天長嘆:“王爺為了解決貧農田少、抗災病弱,逼著貧民集中田地、分出多余人口去務工,可謂是煞費了苦心。”

姚啟聖:“其實咱今天提到的這些,還不算什麽。王爺為了這個,是不惜各種手段的,他想的都是至少百年後的大計。高瞻遠矚,非人智可及。

比如,我來之前,就聽王爺跟刑部、戶部的人商量了一個措施,目前還沒敢拿出來。說是朝廷將來,希望對農籍貧民,采取‘反向推恩令’:

漢武帝時的推恩令,不就是為了分化諸侯、讓諸侯王的封地分給所有的兒子,然後越分越小,最後不至於威脅朝廷麽?

而王爺想搞的針對貧民的反向推恩令,就是要逼著百姓不能因為兒子越生越多、田越分越少、導致後人抗風險能力越來越弱,‘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

此令若是實施,朝廷將會對將來農戶繼承田畝的辦法設置限制,無論農籍百姓老死後,如何分配遺產,不允許其分割設立一份單獨面積小於十畝水田、或二十畝旱田的田產。

換言之,如果一個農戶擁有的水田少於十畝,那麽他必須把這十畝集中給一個兒子繼承,不能再拆給兄弟幾人繼承。

除了繼承田產的那個兒子之外,其余多出來的兒子必須一分田也分不到——

父母可以給他們留錢糧、房宅,也可以生前送其讀書、學手藝,有一技傍身謀生,但唯獨不可讓有水田十畝以下的貧農,將田產均分給諸子。

多出來的兒子,必須逼迫其入工籍或軍、役籍。如此貧農之田才不會被稀釋,一代代抗風險能力越來越弱。”

強者推恩的反向操作,自然是弱者必須集中繼承,這是很好理解的。

張世鵬聽完後,被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直接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他覺得這個太有傷儒家傳統的“孝悌”了,兄弟之間應該謙讓友愛,就算父母留下的田少,怎麽能規定長兄獨霸所有田產呢?

幸虧如今還在討論階段,還沒實施,要是現在就拿出來,估計反對的聲音就更猛了。

攝政王這是要跟運行了兩千年的儒家禮教、甚至是孝悌的基本道德準則作鬥爭呐,這阻力得多大?

“此法太過兇險了,人皆有愛子之心,誰能任由幼子貧弱呢。”張世鵬不由嘆息。

姚啟聖也是覺得悠然神往:“王爺的想法,遠非常人所能揣摩。不過聽說,王爺這兩年重點讓科學院抓化工和生物,似乎其中有一個項目,也是與這種將來的繼承改革有關的。

王爺似乎在讓科學院生物所,多宣揚如何避免婦人孕育、如何盡量節制,在民間宣講。便於以後新法實施後,心懷惻隱的貧苦百姓,能少生幾個兒子吧,

這樣田不夠分的百姓,自己心裏有數,知道生下兩個以上兒子就是害了兒子,能節制一個算一個,他們確實是養不活的。

西域有些洋夷、如大食人等,他們所信的名教,跟我中土大不相同。他們也是在匱乏貧瘠之地生長起來的,就覺得男女夫妻之間,在有了第一個男性後嗣之後,應該節制。

我中原講究無後為大,不能那麽嚴厲,但也該宣揚赤貧有二子、或一子多女後,該節制,這也是為了防止他們的田越分越薄,將來遇到點災荒扛不住,不得不賣光田產當佃戶。

除了生物上的節制之外,王爺如今還吩咐化學所研究‘橡膠’的工匠們,設法用處理後的橡膠,或者魚鰾,幫助無法節欲之人節制子女。一切都是為了防止貧農的田越分越薄。我實在是沒有見過天下有哪個執政,能如王爺這般擔憂地少者繼續分割田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