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在磨合中前進(第3/3頁)

可惜,有些話朱樹人也不適合對地位太低的人直說,所以他沉吟之後,只能說:“孤此舉另有深意,非你可知。”

姚啟聖揣摩了一下,終究是追逐富貴的冒險精神占了上風,讓他鬥膽揣測:“學生以為,殿下所謂深意,莫非是試圖逼農為工?

此法倒也不難揣測,學生家中曾涉獵海商,近年來我大明外洋商人、工匠日漸增多,學生也曾與英吉利國人交流,得知他們那兒有一種‘羊吃人’的圈地,便是把小自耕農盡量變為工人……”

朱樹人聞言,眉頭微微一皺,但是並不反駁。

姚啟聖見自己猜得稍微有點眉目,鬥膽繼續說下去:“若果是如此,學生倒是覺得,殿下設置每戶計稅田畝面積下限之法,確實該當推行,但具體推行時,手法還可斟酌。

比如,世人之所以覺得,百姓每戶至少種十畝水田或二十畝旱田,勞力才能飽和,多半是以平原曠野、魚米肥饒之地而論。

但若是山區崎嶇之地,地塊偏狹離散,要強行讓少地百姓賣地遷移、合並田土,未必能提高多少效率。

何況山區崎嶇之地,周遭也沒有繁華城鎮,工坊工場稀少,百姓全部農籍改工,也未必找得到活。按新法全部充作徭役,也未必需要那麽多人長途服徭役——秦末之時,陳勝吳廣便是遠途異地服役,在途損耗太重了。”

朱樹人聽完,覺得倒也有點道理。確實他一開始想到的是,如果農籍被逼換籍,好歹有個吃公家飯服徭役的機會保底。而且從全國全局來看,徭役人口永遠不存在太多沒活兒幹的情況——

大明還有那麽多建設可以搞,實在不行朱樹人還能搞“國有企業”來實現工業化加速。有他這個開掛的人指點,不存在剩余勞動力沒處去的問題。

但是,異地服役,以及強制百姓遷移,這事兒確實容易出亂子。很多人是不願意離開故鄉太遠的,路上損耗的時間,就會讓人心浮動。

這可不是21世紀,東北到廣東打工都沒有怨言,還覺得趕那麽遠路是應該的。這個時代的人,太過安土重遷了。如果沒有犯罪,就要對方離家千裏,那根流放的犯人有什麽區別?

哪怕朱樹人是為他們好,覺得山溝溝裏養不活那麽多人,希望山區百姓往周邊平原城市就近遷移,也一樣會有人抗拒的——

這一點,哪怕21世紀,在最後扶貧的攻堅階段,就是有很多絕對赤貧,寧可留在山裏,也不要搬出來,在城裏分房子給白住都不願意出來。有些就是因為年紀大了,文盲,融入不了社會,寧可在山溝裏自己種自己吃。

這不是一代人能解決的問題。大明的掃盲率,比後世更差無數倍。

朱樹人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步子在某些很局部的細節上,稍微邁大了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