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板代扣了(第2/3頁)

至於雇主幫雇工交了工人人頭稅後,具體怎麽跟工人談工錢,這是勞資之間的事兒,雇主多半會稍稍壓低一點工錢來彌補稅務之處,但不管怎麽說,工人拿到手的錢肯定比自己直接交稅要多。

還是那句話,跟此前的古人比,朱樹人這已經是仁政了。

另外,朱樹人建議工坊主不但要按照雇傭人數代為統繳人頭稅,還建議對機器也征收工業稅,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促進工場主去發展先進生產力。

因為比如以現在的大明紡織業為例,所有的織機和紡紗機、繅絲機都是按一樣的稅基來算的。無論是單紡輪的老式紡紗機,還是至少五到八個紡輪的小宛紡紗機,繳的稅是一樣多的。

如此一來,要實現同樣的棉紗產能,用小宛紡紗機就只要繳納一台機器的工業稅,而用老式紡紗機,你可能要五台機器五個工人才能抵小宛紡紗機一台機器一個工人。

使用落後產能的工場主造了同樣多的東西,卻付出了五倍的人頭稅和五倍的機器稅,他要不要去窮則思變,就自己掂量著辦吧,堅持用落後產能老機器的,就等著被同行擠破產。

……

史可法和張煌言見朱樹人已經提前想到這麽細了,個別不夠細的地方,也在大家的討論中慢慢細化了。

張煌言又梳理排查了好久,才勉強又發現一個相對明顯的問題,不由擔憂道:

“按照這樣的措施,看起來倒是挺嚴密了,但還是漏掉了一類人。按照現在的說法,凡是無地、不能登記為農籍的,那就一律視為工籍,免田賦而納丁稅。

而凡是能受雇於人的,可以由雇主代繳。找不到雇主的,就視為自己是雇主,或者個體自謀營生——但若是一個人無力自謀營生,也無人雇傭,也沒有田地呢?

原先這種人,在大明此前百年,多半會變成流民,也確實不好管理,如今有了新政,難道就不能設法一並解決?或者給這種無力找到雇傭工作之人一些減免,或者官府幫忙統籌求職?”

面對這個問題,朱樹人倒是一愣,一開始他確實沒想到。

這倒不是他不夠人道注意,而是恰恰因為他是現代人,他覺得一個人找不到工作失業了,最多領一陣子救濟金,但也不能怪政府。

他也沒注意,從戶籍上把無田人口統統歸納為“工籍”,會存在失業擠出的問題,這些肯定要後續詳細研討的過程中再慢慢補。

既然現在張煌言提到了,朱樹人也不吝立刻頭腦風暴一下,還別說,僅僅一兩分鐘,他就想到解決辦法了:

“這個容易,不就是無業之人,無力按照工籍繳納丁稅麽,那就朝廷幫他找個差事——以後凡是無業之人,都給朝廷服徭役吧,直接服一年,朝廷管吃穿住,還給工錢,

但肯定要比外面的雇工工錢低一些,以免吸納了可以被民間工坊雇傭的有技術的勞力,都想來端鐵飯碗。朝廷的徭役雇傭,相當於是一個最低工錢保底,給實在找不到活的人一個出路。

將來,朝廷可以免除普通百姓的徭役,無論工籍農籍都不用服役,改為把徭役折錢折糧,算進田賦和工稅裏。士紳有功名者原本就不用服役,以後也改為交錢不用服役。

朝廷用折役的糧食,專門供養常年服徭役的無業流民吃喝,用折役的銀錢供徭役流民穿住和津貼,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嘛。

如果專業服徭役的人口增多,朝廷的水利路橋疏浚營建用不了那麽多勞力,未來還可以酌情從徭役人口中選出健壯、有紀律者,編為軍籍,挑剩下來難以保證戰鬥力的,才去服徭役。”

在古代封建社會,還怕有人因為農業擠出勞動力、找不到事做?直接服兵役、徭役不就好了!

以後工程建設類的活兒,興修水利疏浚河道平整道路開山架橋,就全靠這些專業施工隊伍了。

有田種的是農籍,沒田種找得到工的是工籍,沒田種又找不到工的是民工,或者當兵。

而且朱樹人這麽一安排,還恰巧讓這個善政,能夠全方位碾壓歷史上後來雍正的變法——雍正的變法裏面“攤丁入畝”其實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有秀才功名的也得納稅和服徭役。

只不過事實上因為很多人不願意服徭役,就改為繳納帶役銀。這個政策剛下達的時候,還激起了不少反抗,理由是“有辱斯文”,覺得讓文人幹體力活是一種屈辱。

只是歷史上滿清仗著是異族入主中原,刀把子比較硬,所以可以硬抗住漢人士大夫的所謂“斯文體面”,但說到底,雍正的改革還是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波折。

現在朱樹人當然不會憑空給自己上難度,所以他直接宣布:只有民工籍的人服徭役,其他人都是默認直接多交錢多交糧養徭役,不用親自為朝廷幹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