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終戰條約(第2/3頁)

而江戶幕府要保這個面子,也不是白保的,大明在撤軍時,可是要求江戶幕府不能把仇視大明的諸侯分封到這些騰出來的領地上。

最後,長州藩的地盤,以及廣島藩的一部分,就成了大明走狗、扶桑內奸黑田光之的地盤。黑田光之因為最後投靠鄭成功當內應,同時被他坑的島津光久這些都死絕了,高層死無對證,居然也就讓黑田光之成功當了個善終的兩面派。

江戶幕府沒抓到他任何不當的真憑實據,也用不著懲處他來給扶桑人民交代,再加上大明方面若有若無的外部壓力,德川家綱只好捏著鼻子認了。

諸如此類的操作,還有好幾處,只是不如黑田光之那麽明顯、那麽典型。

總而言之,就是大明在終戰撤兵時,還在扶桑國內埋了好幾顆雷,讓江戶幕府依然無法對全國如臂使指,暗中對幕府存有戒心的諸侯,依然被繼續培植起來。

這樣的扶桑,只要未來沒法重新凝聚,就永遠對大明沒有威脅,人口再恢復也沒用。

……

大明與扶桑之間的停戰條約,最終在隆武十五年的十月初八簽訂,大明方面又花了個把月的時間逐步撤軍,以及把條約文本渡海送回國內、匯報朝廷。

到隆武十五年年底時,一切終於全部塵埃落定,該拿的領土已經徹底到手,最多未來一兩年還得零敲碎打剿剿匪。

消息傳回國內,朝野自然又是一片振奮,南京城內外焰火齊鳴,君臣同樂。

雖說慶祝的程度不如當初滿清被滅時那麽熱烈,能讓百姓人人感同身受。但實際上也已經比除滿清以外其他敵國覆滅時,要更鼓舞人心了——

究其原因,扶桑國跟大明畢竟是有仇的,這個仇可能比蒙古人還大,因為大明立國之後,蒙古人除了瓦剌那一支以外,其他其實對大明沒什麽威脅,大部分時候還是大明揍他們。

而倭寇的禍害,在大明持續了一兩百年,也就晚明海禁開放、大明自己的海上力量變強後,倭寇才漸漸式微。對年老的大明子民而言,他們對倭寇之害還是有印象的。

現在聽說倭寇之國被打趴下,產倭寇最多的島嶼被大明血洗占領,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歡欣是實打實的,尤其南方受倭寇禍害比北方更甚,人民對於鄂王爺立主永除倭寇後患的做法,當然絕對支持了。

在這樣的民心基礎下,朱樹人居於幕後、決定對平倭之戰的決定性功臣們大加封賞,阻力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哪怕因為朱樹人的生父沈廷揚死後,戶部現在由別人管理了,對於賞賜的給付與額度核算有點微詞,也沒人能阻止朱樹人的意志——雖然當時朱樹人名義上在丁憂,並沒有親自出面過問任何具體政務。

轉眼過完年,到了隆武十六年的元宵節時,朝廷終於討論出了扶桑戰爭的封賞結果。

鄭成功和張名振,這兩個朱樹人早期的心腹,終於也爬到了封國公的地步。

他們倆一個拿下了九州島,一個拿下了蝦夷,還各自重創了日軍,南北兩路加起來殺傷殲滅擊潰了超過四十萬日軍(包括臨時拉的農兵),

再加上大明一朝“殺倭寇”的功績加持,以及他們原本在滅清戰爭中已經走到了侯爵圈子的頂層,只差一步了。這次完成公爵的“境界突破”,也是順理成章的。

相比於此前的四位國公,沈廷揚是朱樹人的生父,官場資歷很好,史可法則是內閣首輔,當初在南京重建朝廷時的招牌。曹變蛟、黃得功也都是積年悍將,在崇禎朝初年就身居武職高位了。

所以當初滅清時封的四個國公,嚴格來說不是朱樹人的嫡系屬下,更多是他的尊長和盟友、同僚。

經過五六年的發展,如今這第二波的國公,總算都是朱樹人從較低的位置提拔上來的,

他們整個履歷都是跟著朱樹人混,基本上沒怎麽受崇禎朝的國恩,至少在崇禎十二年朱樹人本人入仕之前,他們基本上都是草莽或基層的軍職,忠誠度也就更加鐵杆一些。

而朱樹人要封公爵,當然也不會只封前線作戰的將領,對於在後方掌權調度、統籌全局的人,該封也得封。

這一次在後方蹭到主要功勞升遷的,乃是朱樹人的表哥、兵部尚書張煌言。

張煌言同樣屬於在此前滅清戰爭中,已經功勞不小了,他的部隊還兩次擊潰過阿濟格、狙殺過阿濟格本人,最後還督師過內黃-大名那場關內大決戰。

只是在最後的關外草原追擊階段,張煌言已經升到兵部,他一個文職也不適合親自千裏追擊,也就沒去一線督師。

以至於最後滅清結算時,張煌言因為在升官方面升得多了、年紀又輕,自然要在爵位方面壓一壓,以示公允,也堵住天下悠悠眾口,免得被世人說朱樹人任人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