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先殺一個幕府將軍的叔叔立威(第3/4頁)

兩側山頂制高點,各有約近千人的明軍步槍隊,拿著明晃晃的刺刀武昌造,對著山谷胡亂開火,連番排槍,還有數百名明軍騎兵,很是勇武地從山頂直插下來,把日軍截為數段。

這些大明騎兵人數雖少,但人人都有發射霰彈的轉輪手槍,可以貼臉六連發,三百多人就能不換彈開出兩千槍!

日軍雖然有三萬五千人,可畢竟是剛剛跑完一個馬拉松,在體力最衰竭、士氣最松懈的時候,突然被兩千多明軍加急。

更慘的是,日軍強行軍救援時丟盔卸甲,現在基本就是個無甲狀態。而大明霰彈槍最克制的就是無甲單位,你要是穿一套棉甲,這種鐵砂鉛子還不好穿透呢。

所以,霰彈槍的殺傷力,簡直就是夢回崇禎十二年、對付革左五營流賊時的程度。

蒙到一顆鉛子就是大殘,兩顆鐵砂就是絲血。

饒是日軍人數是明軍十五倍,依然被這多重DEBUFF疊加打得大亂潰敗。

明軍騎兵的其中一隊,不過百余騎,剛好是張名振親自帶隊指揮的。但是因為看到了保科正之的旗本,他就下令部下直挺挺沖了過去。

張名振的騎兵都是裝備了鍛鋼胸甲的,裏面還有緩沖內襯,連扶桑人的老式鐵炮都能阻擋,所以並不擔心貿然沖殺的防護問題。

明軍騎兵有手槍連發開道,更是讓日軍的騎兵同行震撼莫名。

雖說東北三藩的騎兵部隊裏,恰恰有日軍中騎射戰術最強的“伊達家騎馬鐵炮”。但他們的武器怎麽說也是打一發要裝彈一分鐘的那種爛貨。明軍騎兵可是六連發。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火槍騎兵對射大戰,就在秋田城外爆發了。

保科正之把伊達家的幾百騎馬鐵炮隊擺在身邊,還是沒頂住張名振的沖鋒。疲憊散亂的伊達騎鐵紛紛中彈墜馬,作鳥獸散,全無精銳之態。

保科正之揮舞著號稱天下五大名刀之一的“鬼丸國綱”,砍殺了幾個逃兵,還試圖跟明軍騎兵肉搏,最後還是被明軍的手槍彈雨打成了馬蜂窩。

這把鬼丸國綱原本是戰國時期關東諸侯北條氏家主的傳家名刀,後來北條氏被豐臣秀吉滅了就落到秀吉手上,後來豐臣家又被德川家滅了,就落到德川家康手上。

保科正之的生父是幕府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家康的兒子),秀忠因為血統問題,不能認母系卑賤的保科正之認祖歸宗,才把他過繼給會津藩,還賜了這把刀作為紀念。

沒想到今日隨著會津藩主被張名振所殺,張名振在割了保科正之的首級後,也把名刀收入囊中。

他雖然不懂倭刀,但既然這把刀是二代幕府將軍賜給外藩私生子的信物,想來是很值錢的。

保科正之一死,剩下的日軍自然更如桶狹間的今川軍一樣,直接全盤崩了。本就是士氣體力雙衰竭至極,人再多也沒用。

兩千多明軍攆著三萬多日軍狂砍追殺、連番排槍槍斃,殺得屍橫遍野,全部潰散,自相踐踏死傷同樣不計其數。

戰後明軍統計,光是割了的日軍首級就有近萬人,其中至少幾千人還是山道上自己踩死或踩傷被明軍補刀的。

只恨明軍人數太少,日軍四散而逃追都追不過來,否則絕對能殺更多。

日軍直到崩潰,都有個最大的問題想不通:他們已經這麽急行軍來增援了,怎麽秋田城守軍會這麽窩囊?連一個白天都沒守住,就被明軍破城了?

而且明軍不但能破城!破城後還能抽出時間、提前到城北十五裏外的山道兩旁的山峰設伏!這說明攻城最多就只用了一個上午!

實在是不能怪增援的日軍不給力啊!核心關鍵是秋田城守軍太廢!

……

隨著保科正之的援軍慘敗,損失巨大,剩下的東北三藩聯軍殘部,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畢竟幕府將軍的親叔叔死在這兒,這鍋誰背得起?連伊達家藩主都要擔心會不會被幕府追罰,何況其余。

而且秋田城的完整易手、如此之快易手,更是讓東北的日軍局面徹底陷入了崩壞。

因為明軍破城太快,秋田城守軍在崩潰前,甚至連放火燒糧倉都沒做到!

這就是說,明軍的舉措,不止能類比為“曹操劫烏巢”,甚至是做得比曹操在烏巢還好得多得多!

曹操在烏巢,那只是燒了袁紹的糧食,他自己並沒有得到。

張名振卻是直接把東北三藩聯軍為了持久圍困大浦城所囤積的軍糧,直接據為己有了!

這就是說,明軍憑空有了夠八萬大軍吃幾個月的軍糧!而實際上明軍才一萬多人,這麽多糧食吃一年半都夠了!

讓張名振不用擔心軍糧補給、能在蝦夷和奧州住上一年半,那整個扶桑東北就徹底攪爛成無人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