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大明版闖關東(第2/3頁)

但是偏偏好在東北地區的墾荒建設、大規模基礎投資,帶來了無數的商業機會。所以廣東和浙江的剩余增長人口,只好投入到為東北墾荒提供配套的手工產業中去。

東北的墾荒,可不是外行人想象的那樣跑馬圈地、一帆風順,需要的投入非常大。

首先,這五年裏,因為人口北遷,闖關東的人耐受不了當地的寒冷,就催生出了巨量的棉襖需求,光靠蘆花稻草往衣服裏塞求保暖已經遠遠不夠用了。

所以大明不得不尋找新的棉花種植地,而且種出來的棉花也不再是都用於紡織棉布,而是用於直接作為棉襖的填充物。

江浙紡織業發達,但不產棉花,大明就由陜甘地方官員往河西走廊進一步開發擴張,擴大靠近西域地區的棉花種植。山東巡撫也在後世日照等地區一定程度擴大棉花種植,

把棉花源源不斷運到工業附加值較高的浙江地區,利用當地的紡織業組織效率和勞動力密集度,批量生產成棉襖,由官府采購,交給類似“吉林將軍”職權的黃得功手上,再派發給軍屯部隊。

在這樣的經濟循環中,黃得功部借著政府統籌、軍戶屯墾的經驗,竟漸漸摸索出一套類似於後世用兵團搞邊疆地區開發建設的管理辦法,利用集中采購統一高效解決個人移民戶無力解決的東西。

比如屯墾軍的衙門統一提供棉襖、冬季供暖燃料、換取屯墾軍收獲糧食後比關內多繳兩成糧食收成作為報酬。

發展到後來,黃得功麾下竟自然發展出了連屯墾居民連房子都可以由官府集中建造、一個墾屯的軍戶,把房子連在一起,至少有一面墻跟鄰居家是挨著的,然後就可以統一挖一條煙道一起燒炕取暖。

東北地區在明朝以前沒法大規模開發,說到底還是耐不住寒冷,取暖保暖成問題。棉襖可以統一采購,現在再把“集中供暖”給搞了,一排房子公用一條煙道燒炕,熱量利用率就高得多,百姓砍柴搜集燃料的工作量也大大降低。

最後甚至發展出了百姓進一步略微提高農業收成上繳比例、換取官府統一供應燃料。而一旦官府統一供應燃料,也就不靠砍柴解決了,直接可以利用鞍山等地的東北煤礦,挖煤燒通炕集中供暖。

於是乎,大明的建築業、采礦業、煤炭伐木業、棉襖成衣業……這些原本在自然經濟下根本不怎麽發展的經濟門類,都得到了蓬勃發展。

雖然因為沒有蒸汽機,無法進入工業時代,但至少也發展到了“大規模手工業”的巔峰狀態,短短幾年之內,商品經濟水平已經全面逼近了南宋巔峰。

相信只要這樣的商品經濟繼續繁榮,再配合大明科學院的自然生長,遲早能自發把更先進的工業動力制造出來的,至於是否是朱樹人本人生前,倒是並不重要了。

而且,大明對東北的開發,除了對上述大宗、支柱的產業起到了巨大促進和推動外,還促成了很多零散的、對人民生活產生潤物無聲影響的新技術新事物。

比如,因為東北的寒冷,除了燃料燒炕和穿棉襖之外,還催生了一些其他的細節生活習慣需求,諸如對高度白酒的依賴。

科學發展到了17世紀後半葉,蒸餾酒技術當然已經不是難題,無非是是否能進一步優化蒸餾效率、降低生產環節原材料的浪費,增加出酒率。

因為東北開發的需求,白酒蒸餾技術得到了大規模的產業化磨合,大明的蒸餾提純技術幾乎是數年一個台階地往上成長。

不但造出了更多高度白酒供直接飲用,還對醫用酒精、碘酒和其他一些需要蒸餾提純的化工材料形成了促進,讓大明的化工科學也因之受益。

只是因為戰亂結束年份還不算久,百姓雖然能吃飽飯了,但如果把大量小麥大米等口糧用來釀酒,還是會出現一定的糧食缺口。

好在大明已經開始在東北廣種黑麥,大江南北廣大半幹燥崎嶇地區也都種了多年土豆。

而黑麥這種糧食作物,直接食用的澱粉轉化效率比小麥要差一些,但用來釀酒的話,其中那些人類直接吃不易吸收的膳食纖維,也都能糖化酵化為醇類。

所以用黑麥釀酒,肯定比用小麥釀酒浪費更少一些,原材料利用效率明顯劃算——當然,如果是21世紀,黑麥比小麥還貴,人們普遍得了富貴病之後,就是喜歡吃膳食纖維高、就是希望讓糖分澱粉少吸收少增肥,那麽黑麥釀酒就比小麥虧了。

但17世紀的大明顯然還不存在“營養過剩、肥胖、需要特地找不容易吸收的膳食纖維吃”的問題,所以黑麥釀酒簡直太適合了。

除了黑麥之外,還有土豆釀酒也非常合適,因為土豆雖然產量遠比米麥高,但長期儲存的難度也要比米麥高很多,不適合作為一個國家結余的戰略儲備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