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豪格: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第3/3頁)

還有三分之一是年紀大了體力衰弱或者有傷殘,最後三分之一則是剛剛成年或者原本領鐵杆莊稼養尊處優沒實際上戰場殺過人。

而且,清軍的武器裝備還明顯比明軍騎兵差!

豪格只能指望把兵力規模再擴充一下,拉起五萬人,去集中沖明軍其中一路兩萬人,如果能沖破包圍,那還能逃一條活命。

至於那些漢蒙兵會不會如同牧野之戰奴隸倒戈一樣臨陣反殺,已經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

豪格希望發揮內線作戰的優勢,挑個機會各個擊破明軍,明軍當然也知道這種風險性,所以四路大軍斥候都撒得很遠,很注重保持各軍行進速度的步調一致,以免出現某支部隊太早趕到戰場、白白給敵人太多時間差。

畢竟,大明已經遭遇過幾十年前薩爾滸大敗的教訓,吃一塹長一智,在協同步調方面的重視,已經拉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四路明軍之間,幾乎每天都會派出日行三百裏的斥候互相通訊聯絡,確認各自的位置、已經偵查到的敵人位置,並且重新同步。

只恨這個時代沒有無線電台,否則幾支進攻途中相隔兩百裏以上的部隊,也能瞬息通訊,知道友軍的實時位置了——

歷史上,西方戰術從拿破侖時代的“內線優勢”演化到毛奇時代的“外線優勢”,所仰賴的兩個最重要的技術突破,就是無線電和鐵路,有了無線電外線作戰的部隊才能實時知道友軍機動到哪兒了,有了鐵路,才能確保知道位置後能最快調度趕過去。

這兩項技術出現之前,內線確實是有一定優勢的,外線一方無法徹底彌補,只能是靠頻繁快馬通訊減輕症狀。

而天意似乎也在幫助大明,因為這一戰的戰場,也遠比當年薩爾滸之戰更平坦——薩爾滸之戰,發生在相當於如今撫順一帶,那已經離開了沈陽周邊的遼河平原,進入了長白山區邊緣,所以部隊交通不便。

而今日的松嫩之戰,除了吉林縣城算是處在地勢相對險要的山區邊緣,但吉林縣以東的大片松原、扶余等地,那都是松嫩大平原。

東北的黑土地大平原,面積可是比華北平原還大。在這樣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打大規模騎兵圍殲戰,機動性可比薩爾滸長白山容易多了。

豪格集結完部隊,一開始原本試圖從北邊的科爾沁蒙古叛兵身上找突破口,但科爾沁騎兵斥候撒得很遠,看到豪格的主力靠攏過來,居然放慢了速度,甚至一度退卻拉扯,讓豪格根本追不上求戰。

豪格只好虛晃一槍,掉頭向東,擺出要鉆入長白山遊擊的姿態,突破李愉的朝鮮兵。北邊的朱文禎得到這個消息後,這才催促著麾下的數千明軍騎兵、以及作為仆從的科爾沁察哈爾騎兵加速追擊、拉進與清軍的距離。

誰知,豪格最後還是虛則實之,在確認朱文禎和科爾沁騎兵距離自己還剩百裏時,他突然掉頭殺了個回馬槍,而且這次是不惜馬力,全速奔襲。最終在半天之後,追上了再次想掉頭的朱文禎。

不過,經過這兩次虛晃拉扯,明軍的基本功也沒有白費,因為朱文禎和李愉給了黃得功和李輔明的迫近爭取了時間。只要朱文禎跟豪格廝殺一日不被擊潰,黃得功和李輔明就能趕到把豪格包了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