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豪格: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第2/3頁)

境內城池不過五六座,其他都是鄉鎮定居點,完全沒有城墻。

因為南方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地區全部丟失,豪格如今也完全沒有了火藥和大炮的產能,最多只是養著幾個還記得制藥鑄炮經驗手藝的匠人,但沒法開工。

他剩下這點部隊,就只能恢復到純騎射狀態,好在冷兵器和鎧甲倒是依然夠用。

就在這樣的形勢下,隆武十年七月,豪格迎來了明軍的全面進攻。

明軍趁著夏天最炎熱的時節剛剛過去,天氣稍要轉涼,但還有兩三個月不至於寒冷,這是一年中對北方最好的用兵時機。

因為沒有河流水道連通,所以這次明軍就沒有用步兵作戰,選擇了全騎兵跟豪格打野戰對攻。最多隨軍拉幾十門騎兵炮,必要時可以轟擊一下矮小的吉林縣城。

寧古塔和吉林的縣城都完全談不上堅固,建城也就沒幾年,城墻是夯土材質,沒有任何額外加固。這在東北腹地已經算是很好的了,其他地方連城墻都未必有。

明軍一共動用了八萬人的騎兵部隊,還有兩萬多蒙古仆從軍,察哈爾和科爾沁各一萬,鄂爾多斯部數千,一共湊成十萬大軍,直撲吉林。

……

豪格得知明軍來襲,短短用了兩三日時間,便打探清楚了明軍的規模。

得知明軍居然全部是騎兵時,他也是大驚失色,知道只靠自己手上的兩萬多滿人男丁,絕對是頂不住的。

“南蠻子居然能拉起十萬騎兵了?這不可能!幾年前內黃決戰時,明軍也是傾全國之力來犯,也不過調動了六七萬騎兵。

去年破盛京時,騎兵也只是騷擾,動用者不過三四萬,主力還是靠步炮兵作戰!怎麽才過了這麽點時間,竟能湊出十萬騎兵了?居然還有一部分是一人雙馬?”

大明的軍事國力膨脹速度,顯然已經超出了豪格的想象。

最後跟隨他的鰲拜等將領,也是感覺到了幾絲絕望,鰲拜只能硬著頭皮勸:“陛下!如今之危急,怕是已經超過太祖當年薩爾滸之戰了。吉林城池低矮,明軍又有重炮,守城的話,盛京之戰便是前車之鑒。

為今之計,光靠我滿人兩萬殘卒,絕對是沒有機會的,只有把漢、蒙仆從全部武裝起來,至少加上咱滿人自己的兵,湊出四五萬之數,然後咱‘不管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利用明軍各路分進合擊、沒有會師之前,擊破其中一路,才有求生希望!”

鰲拜這樣建議,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原來這次明軍為了更好地圍殲豪格,也是選擇了分兵進擊的路子,從多個方向包圍上來,為的就是多殲滅一些清兵,防止他們被打散後,變成遊擊力量躲進白山黑水,務求在松嫩大平原上打一場包圍性的決戰。

十萬明軍,從東西南北合圍,每一面也就兩三萬人,其中北路的兩萬人最弱,那只有數千明軍精銳騎兵監督,帶隊的明軍將領是朱文禎,主力則是倒戈的科爾沁和察哈爾蒙古人,從西北的科爾沁草原迂回而來。

東西南三路相對強一些,西路軍也是從草原方向包抄過來,不過是從科爾沁和察哈爾草原結合部往東截殺,帶隊明軍將領是李輔明,大約有三萬人。

南路軍是最強的,直接從沈陽北上,也有三萬人,帶兵將領是黃得功,人數上跟西路軍差不多,但南路軍還帶了最多的騎兵炮,一旦遇到清軍守城,南路軍要負責穩紮穩打攻堅破城。

最後的東路軍實力跟北路軍實力差不多,總兵力兩萬人,人數比北路軍還略少,但因為武器裝備上都是正牌的明軍,實際戰力應該比蒙古降軍騎兵為主的北路軍強些。

東路軍的將領包括了吳三桂和李愉,吳三桂帶了一萬明軍,李愉也帶了一萬名義上屬於明軍的朝鮮士兵(李愉是大明的東江鎮總兵,只是他血統屬於朝鮮人。他帶的部隊打下的地盤都是屬於大明的),負責封堵松嫩平原往長白山區撤退的各項隘口。

之所以安排這一路,也是考慮到大明嫡系部隊當中,缺乏對長白山區地理形勢比較了解、深諳長白山區山地戰的部隊,只好借用一部分朝鮮的族人補強。

這四路,最弱也有兩萬人,豪格如果只靠自己的兩萬滿兵去打,哪怕“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那也是沒戲的。

他連明軍總兵力的四分之一都打不過,別說車輪戰了。

說句難聽的,如今豪格手頭還剩下的兩萬滿兵,絕對不能按奴兒哈赤黃台吉時候的戰力比,甚至遠不能跟多爾袞入關時期的滿兵比。

現在剩的那兩萬人,是積年老兵死了又死、預備役重新拉上去湊數的,根本沒法保證兵員質量,已經到了是個成年男人就得當兵的程度。其中百戰老兵余生,不超過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