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兵臨沈陽(第2/3頁)

錦州清軍一萬多人,在張名振運來的紅夷重炮轟擊之下,城墻三天之內就垮塌了,明軍蜂擁入城,斬殺數千人,清軍余部不得不投降。

明軍這次倒是沒有再搞趕盡殺絕的事情,只要肯投降就允許投降,因為戰前朱樹人就吩咐過:這次不同以往,以往是削弱之戰,這次是滅國之戰。削弱之戰要盡量誅殺有生力量,而滅國之戰允許投降則可以瓦解敵人的抵抗意志。

更重要的是明軍不希望到白山黑水長期打遊鬥搜捕逃散的漁獵部落,還是要趁著清軍有最後幾座不得不守的據點,誘導他們投降合作。

但投降肯定也是有條件的,滿人全部會被罰為徭役,以後看改造誠意恢復為自由民。

從賊的漢人反正的,首先也要求全部剪掉辮子,然後還要甄別,如果有做偽官時欺壓同胞或者為虎作倀罪行特別嚴重的,也要酌情服苦役或者別的方式懲戒,視改造效果再定。

只要改造徹底,恢復對華夏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對大明統治的認同,滿蒙人也是可以給以自新之路的。

這也算是風水輪流轉了,曾幾何時多鐸想在江南搞留頭不留發,現在經過十年奮鬥,終於輪到大明來草原上剪辮子。

……

錦州城被攻破,一萬多滿漢守軍被大明圍殲,對偽清的震動自然非常大。

但他們現在已經沒有資本對抗了,全族原本也就剩三四萬當兵男丁,錦州城一破,數千滿兵戰死,還有城內和周邊一些百姓被俘,清軍中的滿兵人口直接跌到了三萬大關警戒線。

這點人,怎麽可能反攻大明?能反攻的話這三年他們也不至於龜縮種田、往東北發展,開荒松嫩平原了。

豪格不得不召集全部主要將領,商討對策。

“明軍背信棄義,休戰三年後又啟兵端,我大清當如何對敵?眼下錦州已破。明軍先鋒與盛京之間,只剩兩道防線。

第一道是遼河河口的廣寧,諸位以為廣寧當不當分兵防守?若是不守,明軍就可以直接渡過遼河了,與盛京之間再無任何大河險要分隔。

明軍只要逆遼河兩岸而上,經過第二道防線的海州,便能直插盛京城下!”

清軍諸將面面相覷,嶽樂覺得不如死守盛京,不能再分散兵力了。

滿達海倒是覺得要依托遼河天險,再掙紮一下,因為如果遼河都守不了,盛京只會更守不了,如今的明軍火炮太犀利,舊式城墻的防禦效果基本上就是開玩笑的。

而鰲拜更是覺得,連死守盛京怕是都沒什麽機會,不如留下有用之身,徹底放棄遼河流域,退往松嫩平原,將來就指望寧古塔將軍的轄區維持大清統治。

後世的吉林省地界上,如今最大的城池還是吉林縣,至於後世的省城長春,眼下根本就是一個農村——

長春要到鐵路發明後,隨著羅刹人和倭國人在東北亂修鐵路,最後需要一個連接南滿北滿鐵路的樞紐,才催生了長春這座完全新生的城市。

在鐵路出現之前,松嫩平原上的政治核心,就只有吉林,那裏駐紮著寧古塔將軍,歷史上要再過幾十年才改名叫吉林將軍,而治所也會隨著滿清對東北的開發、漸漸往後世的牡丹江一帶移動(歷史上有新舊多個寧古塔,地方一直在變)

豪格聽了雙方的言論,一時還舉棋不定。

從安全性來說,保存實力確實是最重要的,全族就那麽三萬滿兵了,老弱婦孺二十來萬,根本傷不起。

滿清統治下的遼東漢人人口,原本就有一百多萬,後來清朝放棄關內時,又擄掠了六十萬人口過來。後來又損失過一些,比如寧遠錦州等地被端就各自少了幾萬人口,這次錦州又被攻破又是幾萬人丁被擄。

但不管怎麽說,滿清治下加起來還有一百五十萬左右的漢人。

不到三十萬的滿人要統治一百五十萬漢人,已經超過一比五的比例了,滿人男人數量還尤其少,這局面本就岌岌可危,再跟明軍打一仗硬仗,那簡直就是坐在火藥桶上。

可是,如果不戰就放棄廣寧,海州,甚至放棄盛京,又實在說不過去,大清好歹也是一個帝國,是稱帝的,哪能不戰就放棄祖宗龍興之地呢,這比放棄北京城還難以接受。

當初大明都能君王死社稷一下,北京丟了的時候崇禎還殉國了,他大清以尚武聞名,能比大明還慫嗎?

豪格猶豫的同時,卻不防清廷內部還有一些對他不滿的人,也想推諉塞責,保住朝廷體面。只是那些人也都以大義名分說事,請他帶領王師出擊抗擊、拒敵於遼河以西。

而順治帝福臨,如今登基也十年了,今年十六歲,雖然母後被處死了,但他這年紀差不多也能親政了。過去三年的休戰,讓福臨和親大哥之間的隔閡也漸漸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