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收回拳頭是為了打出去更疼(第2/4頁)

七年淤積下來,現在要重新啟用,自然也需要費點力氣。大明的主戰部隊將士,對於幹這種河工的活兒,內心多少是有點抵觸的,但將領們解釋了需求後,大家知道這是為了自己的軍糧吃飯問題,也就忍了,暫時客串幾個月苦力。

……

搞定了這一切之後,朱樹人便請示了南京朝廷,準備把北伐的五十萬大軍,撤回二十萬至南方,再分兵十萬人往東沿海駐紮,比如駐在登萊、天津等地,只在北方內陸不靠海的位置,留二十萬作戰部隊,以減少軍糧消耗,維持財政收支平衡,以利持久。

收復關內的難度,和北逐草原殘寇的難度,遠不是一個級別的,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如果太急切,把自己吃崩了,再來一波崇禎時的流賊,那絕對是得不償失。

南京的隆武帝朱常淓本就沒什麽雄圖遠略,這次能半年之內收復北京,他就已經很滿意了。

至於朝中文官,最鷹派講究大義名分的史可法,也覺得現在的立功進度已經足夠快,所以全部通過,準許朱樹人先撤一部分部隊南下。

四月初八,朱常淓正式下旨,讓朱樹人領兵二十萬暫且南歸,並且帶上主要立功將領,回南京述職表功,接受升賞,順便奏對集議一下下一階段的追擊工作、具體該如何展開。

北方只留下一個河南兼北直隸總督張煌言,暫且主持新光復地區的安撫治理工作,繼續剿匪掃除零散殘敵。

另外,朱常淓也在旨意中,順帶宣布了對北京城內殘留的宮室、宮廷珍寶、宦官宮女的處置意見。

北京紫禁城的後宮需要封存,不必修繕,暫時節省錢糧以示體恤民力,只要把燒毀破壞的殘骸清理幹凈即可。

前朝部分,三大殿沒有皇帝親臨,肯定是不能動用的,但左右偏殿、原六部衙門,都可以直接用於辦公,還可以挪用一座殿宇作為北直隸總督的臨時幕府。

畢竟有明一朝,原本在南北直隸都是不設總督的,也就沒有總督辦公的衙門,現在新設的官職,配套工作當然也要事急從權。

事實上,不重修被焚毀的紫禁城建築,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眼下根本就沒有符合標準的材料供應,如果強行造,最後降低標準,損失的也是朝廷體面,那還不如不造。

歷史上清朝初年,紫禁城很多宮室被焚毀後,可以有材料重修,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明朝留下的十三陵——

從康熙到乾隆年間,中國大地上僅存的尺寸夠大樹齡夠老、可以修皇宮的金絲楠木,已經完全不足了。清朝修紫禁城,很多金絲楠木,是打著“幫前朝修繕年久失修的十三陵”,然後用便宜的新木料給十三陵換上去,再把十三陵拆出來的金絲楠木老料子,用來修乾清宮。

但問題是現在大明回來了,歷史上清朝能用的招、明朝統治者絕對是不能學的。總不能讓朱家子孫自己把十三陵祖墳的木料拆了來造皇宮吧?這可是大逆、大不孝的罪名。

而只要不拆十三陵,整個華夏大地已經找不夠金絲楠木再徹底按舊標準重修北京紫禁城了,有錢也解決不了。就算把一千萬平方公裏的國土整個翻過來,都沒那麽多金絲楠木大樹。

另外,大明一貫是有南北兩套六部班子的,只不過原本北京的六部是正式辦事的,南京的六部是配套備胎。現在朝廷既然在南方辦公了,北方完全不重設六部,也有點體面上說不過去。

所以朱常淓跟史可法商議後,決定在北京重設戶部、兵部、工部,以就近籌備決策未來光復作戰、進一步驅除韃虜所需的事務。

因為要打仗,籌備錢糧軍需、調兵遣將、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活兒,都是要盡快處理的,不能事事請示南京,回耽誤。

至於北京的禮部、刑部、吏部,暫時就只留一個尚書虛銜的光杆司令好了,反正這三個部跟軍機大事沒關系。以示大明並沒有放棄北京的陪都地位,也避免了一些人拿“違反祖宗之法”說事。

同時只留一個尚書,只給尚書發一份俸祿,也沒多少錢,朝中自然有年高德劭事跡上卻不便掌握實權的養老重臣去充任,算是非常實用主義的處理方式,既沒花錢也不用打嘴仗。

把這些工作做完後,面子上就過得去了,朝廷重新遷回北京的事兒,就能慢慢從長計議,多拖幾年也不會有人嚼舌頭。

吩咐完北京紫禁城和六部的處置後,朱常淓詔書的最後部分,就是關於偽清內廷人員的安置。

朱常淓也不是什麽好色之徒,就直接宣布,凡是偽清入關後新募集的宮女宦官,可以全部放出宮去,任其自由。

如果實在謀生有困難的,放出宮無法自己養活自己,也可以由當事人自己申請,賞賜給有功將領和宗室為婢妾或奴仆,一切都是自願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