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戰(第3/4頁)

一共十一萬的騎兵,加上五萬漢軍旗、綠營的步兵、炮兵,從構成來看,這絕對是他大清立國以來,凝聚的最強一擊。

當年薩爾滸也好,松山大戰也好,哪怕是八旗盡出,但當時的動員率也沒那麽高,做不到讓所有十五歲以上滿人男丁能當兵盡當兵。

豪格今天是把整個清國包括蒙古、所能控制的騎兵力量的三分之二,都孤注一擲砸到這兒了。

除了騎兵之外,為了確保能第一時間突破明軍的營寨工事,豪格還拉來了滿清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支炮兵部隊!

當年多爾袞以八旗全力試圖突破山海關時,不過集中七八十門大炮孤注一擲。

後來多鐸率軍十五萬征江南,出兵時帶的也只有六十門紅夷大炮。最後打到南京城下,發動決死一搏的攻堅戰時,只剩四十六門紅夷大炮可用於轟擊南京城墻。

相比之下,今天豪格集中了他能弄到的盡量多的紅夷大炮,總數達到了驚人的一百三十門!

其中大約二十幾門,是清軍入關前的舊貨,剩下一百一十門,都是入關後這六年,慢慢重新建造改良的。

畢竟此前多鐸、阿濟格、阿巴泰三次崩盤覆滅,已經把清軍入關前積攢的存貨家底浪掉了至少七八成,豪格拿出來的大炮,當然也就主要依靠這六年節儉新造的了。

按照北方地區原本的工業基礎,加上韃子在關外的產能,當初多爾袞活著的時候,一度覺得可以把他大清的重炮產能提高到每年五十門。可惜後來事與願違,前方連連戰敗,內部經常鬧流賊,生產力破壞太大。

實際上這六年裏,滿清的火炮工業產能比理論值減半還不止,那麽多年攢下來,也沒攢出兩百門產量,今天給豪格這麽多,已經是竭盡了全力。再要多,就得吧北京城墻上的守城炮也拉來了。

……

眼看著騎炮兵全部機動到位,豪格終於下達了總攻的命令。

一時間,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這一段漳水北岸的陣地上,百炮齊鳴,對著南岸的內黃城和回隆鎮碼頭大營狂轟濫炸。

清軍這幾年也吃夠了明軍騎兵炮戰術的苦頭,漸漸回過味來,也試著學習,想讓重炮擁有隨騎兵部隊快速推進的能力。

只可惜,清軍的科技工程能力始終是短板,所以哪怕硬學,也只是學了個淺表的戰術樣子,即使用新造的重型馬拉炮車,把重炮拖著跟騎兵部隊快速行軍。

而明軍騎兵炮的快速展開、快速推進,清軍並沒法學習,因此他們的炮兵陣地在長距離快速轉移後,一旦展開到作戰狀態,就很難再機動推進了。

換言之,從開炮狀態再要轉回裝車狀態、再往前推進、重新部署展開,可能要幾個時辰,一天最多也就往前推進兩三次。

相比之下,明軍的騎兵炮,最關鍵不在於機動速度,而是部署靈活,敵人退走後,射程夠不著了,可以幾分鐘內重新裝車拖掛,機動到新陣地後,幾分鐘內又重新部署開火,一個時辰可能就能往前轉移兩三次。

不過,這些差異,在此刻剛剛開戰時,表現得並不明顯,反正清軍只是要轟明軍的營寨外圍工事,這些是固定靶。

一時之間,回隆鎮上的明軍屯糧大營,火光處處,帳倒倉塌。用挖塹壕挖出來的夯土築造的寨墻,被實心鐵彈打得處處缺口,上面的木柵尖樁更是崩摧折斷,碎木亂飛。

豪格見初次火力準備效果不錯,立刻讓部將遏必隆帶著幾個甲喇的滿人騎兵,立刻對著明軍營墻被轟出缺口的位置,發起試探性的沖鋒。

不過他也長了個心眼,知道明軍沒那麽容易打垮,出擊之前也關照遏必隆不用冒進,如果明軍有組織起反擊火力,就趕緊退回來。

遏必隆領命而去,數千滿人精騎,馬蹄上都綁著防滑的稻草繩,就在連底凍結的漳水冰面上,踏冰而進發起沖鋒。

“不許退卻!不許高聲嘶吼擾亂軍心!步槍隊準備!開火!”

對面的明軍將領也不含糊,在工事營墻被轟得七零八落的情況下,已經讓巡夜的火槍隊全部占住了殘骸背後的制高點,把裝填好的黑洞洞槍口朝著漳水河面。

隨著開火令下,數以千計的武昌造步槍噴吐出火舌,讓遏必隆麾下的滿人騎兵不時慘叫倒下。

清軍騎兵也以騎弓拋射反擊,胡亂盲射,一時矢如雨注,各種槍彈炮彈鳴鏑撕裂空氣的破風之聲,怪叫著帶來陣陣死亡。

遏必隆那邊倒是沒有戀戰,發現明軍步槍隊並沒有因為一開始的猝然遇襲露出破綻,他也立刻退了回去,只是留下數百死傷。

而隨著遏必隆退走,豪格見直接破口偷襲無效,就把全部資源傾注到更充分的炮擊火力準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