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生死賽跑(第2/4頁)

於是乎,在荷蘭人結合原本現成圖紙,和朱樹人點撥的新需求結合之下,他們就弄出了後世的18世紀風帆戰列艦——設計水平大致也就相當於歐洲七年戰爭(1763)到拿破侖戰爭之間的水平(1812)。

畢竟朱樹人鑄的大炮都已經達到了18世紀末的科技含量,沒道理他造的船卻無法匹配!

有了風帆戰列艦之後,遠洋輕型艦艇也可以往18世紀的風帆護衛艦船型靠攏。最後只剩用於遠洋探險和載重貿易的飛剪船,會稍微多費點事兒,

但朱樹人估計給笛卡爾和塔斯曼團隊五到十年,也能鼓搗出來的,反正這些都不用急,只是一步為了大明將來長治久安的閑棋,眼下打韃子並不需要遠洋海軍。

甚至連福船水師都不用,只需要沈家自己的沙船水師,在黃海稱王稱霸就夠了。

荷蘭人的造船科技,等於是被朱樹人直接連團隊一鍋端,消化吸收、再融合升級了。

……

除了造船之外,荷蘭人帶來的其他方面技術,也就一兩項值得大明立竿見影借鑒。

一個是西式的交通道路基建施工方法,一個就是棱堡的升級版星堡的建造技術。

歐洲人在基建領域畢竟還是有點獨到之處的。古代華人在修路方面,雖然有秦直道,但後來歷朝歷代的路橋工程,還是比較流於自然發展。西方雖然在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路橋技術也有所落後,但到了大航海時代後期,還是漸漸超越了放任自然發展的大明。

所以從歐洲人那兒學一點修橋造路的工程技術,中西合璧互相借鑒,也是有好處的,至於怎麽蓋房子,倒是沒必要學太多,畢竟中西式建築思路差異太大,只能是略微局部借鑒。

至於軍事要塞類的建築,荷蘭畢竟是棱堡要塞的發源地,對於重炮普及後的新式攻守城戰法,還是有一定研究的。

加上歐洲人剛剛打完三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裏在德法意奧的大地上,不知造了多少棱堡,又打了多少場高密度的圍城戰,所以攻守雙方對於火炮攻城和火炮守城的對抗烈度,是在不斷提升的。

相比之下,大明這兒只能靠朱樹人一個人的先知先覺,雖然也造出了一些棱堡化改造的城池、要塞。

但因為敵人攻堅能力太弱,對面的偽清、李自成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自從崇禎十五年開始,至今的八年裏,雖然大明方面還有多座省治級別的堅城被攻破,但沒有一座是朱樹人麾下的部隊直接鎮守的。失守的那些都是其他人統帥的舊明軍的鍋,是他們太不能打了。

凡是朱樹人嫡系的湖廣軍、以及後來改組後的新明軍死守的核心城池,至今被攻破的紀錄還是零。

敵人太不能打了,明軍也就沒法在對抗中逐步升級總結守城經驗,既然如此,還不如直接把歐洲人通過三十年戰爭無數鮮血換來的設計思路、優化思路,統統借鑒過來,直接假想推演、消化吸收。

說句題外話,或許是朱樹人這一次挖角法國科學家笛卡爾的舉動,以及帶來了他的一堆學生門徒,對於後來法、荷科學和軍事工程人才的吸引,產生了深遠影響。

因為笛卡爾在大明混得好的傳說,終究是會起到“千金市骨”、“燕昭王築黃金台”的示範效應的,讓一群群在法荷混不好但又有真才實學奇思妙想的人才蠢蠢欲動。

此後十年內,朱樹人讓楊森塔斯曼培養出來的遠洋商人,跑了好幾次法國、荷蘭的遠洋航線,基本上三年一個來回,十年能跑三趟,每次都幫朱樹人從歐洲弄回來數十乃至數百的有用人才團隊。

就在笛卡爾來華後的第三年,也是楊森塔斯曼船隊第二次帶人才來華時,朱樹人就在弄回來的人才隊伍中,發現了一個很有天賦的、才二十歲出頭的法國攻城炮兵技術軍官,名叫沃邦——毫無疑問,他就是歷史上後來發明了沃邦攻城法的法國沃邦元帥。

歷史上沃邦應該是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繼續在1648年開始的法國投石內戰裏,幫孔代親王攻城略地,逐次升遷,現在卻因為聽說來大明能得重金厚祿巨賞,選擇了遠涉重洋投明。

歷史上的沃邦,一生新建了33座新式星堡,別人都無法攻下。而他自己一生攻下過敵人53座老式棱堡,堪稱棱堡時代歐洲頭號攻堅/守城大師,對攻守城重炮的應用絕對是當世第一人。

這樣的軍事工程大牛,也因為朱樹人的求賢若渴而被挖過來,估計將來“太陽王”路易十四那七十年的執政生涯裏,法國人的崛起速度,也要打一定程度的折扣了,也算是蝴蝶效應。

……

瞄準鏡和其他彈道學、觀瞄技術快速進步,造船、築城、修路科技也頗有進展,大明的軍事潛力,在隆武五年的前三個季度,著實取得了相當可觀的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