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幟(第4/4頁)

當然,方孔炤對於這個援軍和軍備的補給速度,是拿捏得很好的,基本上不會導致吳三桂越戰越強做大,只是吳三桂損失多少就給補上多少,讓吳三桂跟豪格慢慢耗著。

而且方孔炤的理由也很充分:蜀道艱難,運輸不易,能按這個速度補給就算不錯了,一下子上再多人,怕是吳三桂在西安的存糧也難以持續到明年春荒吧?

蜀道的基礎設施條件,注定了方孔炤只能給兵源給彈藥箭矢,不可能連口糧都要指望漢中。吳三桂自己有多少糧食,就只能維持關中平原同一時刻有多少活人。

……

西線開戰並進入相持後,明清之間也算是徹底撕破了臉皮。

多爾袞當然知道西線並非決定性的用武之地,道路條件太差,也太遠離腹心。

真正能一錘定音的,還是中路這幾條戰線。

所以僅僅在吳三桂扯旗後短短半個月之內,清軍在信陽和鳳陽,就再次拉開了攻勢。

南陽、信陽一線,依然由三年前的帶兵統帥阿濟格指揮,於八月初十展開攻勢。

鳳陽一線,則是阿巴泰帶著他倆兒子博洛、嶽樂負責進攻,於八月十五展開攻勢。

最東邊的淮安北部地區,也就是淮北的宿遷、邳州、海州等縣,清軍則采取了守勢,只留了防禦所需的部隊規模,由滿達海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