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幟(第3/4頁)

但吳三桂不敢賭,因為他很快聯想到了一個數年前他親耳聽到過的同類案例:

八年前,當時的崇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就在張獻忠降而復反時,把其他所有當年曾經跟張獻忠一樣被熊文燦招撫的軍閥的子嗣,都招去南京國子監讀書……

當時楊嗣昌可是也掩飾過的,明面上沒說,為了騙鄭芝龍把鄭森(鄭成功)送去,還苦心積慮讓沈廷揚也把沈樹人(朱樹人)送去。

今日多爾袞之舉,憑什麽就不是學楊嗣昌?姜瓖憑什麽就不是這個時代的沈廷揚?他吳三桂憑什麽就不是這個時代的鄭芝龍?

猶豫再三,考慮到這幾年觀察下來,他覺得大明的國力,隱隱然已經重新超越了清國,朱樹人治理下的南方井井有條,軍工進步也是神速。

他和朱樹人多年前還有點交情,既然雙方一直還留著一條溝通的路子,騎在墻頂往哪邊滑都行,那就索性扯旗吧!

……

隆武三年七月初四,吳三桂收到了多爾袞的旨意,把傳旨使者在西安拖了大約十天八天,穩住對方以拖延起兵的準備時間。

到了七月十二,在使者的再三催促下,吳三桂才表示“犬子重病,不利於行”,婉拒了多爾袞招人質進京的要求。

當然,這時候雙方也還沒徹底撕破臉,吳三桂是讓使者帶回去一道表章,陳述他的難處的。

使者縱然已經察覺到吳三桂的不穩,卻也不敢立刻揭穿,畢竟他也要保命,所以只是拿到吳三桂的回復後,就飛馬直奔北京,回去時幾乎是六百裏加急。

短短六天後,七月十八,在京城的多爾袞就得知了吳三桂的抗拒,他當然要一邊進一步責令強壓對方,另一邊也要做兩手準備,派兵威懾吳三桂。

對於拿下、徹底實際控制陜西,清廷的興趣倒是不大,因為陜西的地理環境依然閉塞,也不足以調度當地的資源動員到其他戰場(倒是可以提供兵源,但關寧軍這些年也不肯為清廷所用,一直是遊離狀態)

所以,就算陜西出現麻煩,關鍵也是堵住口子,別讓吳三桂蔓延、擾亂大清後方、為南明所用。只要吳三桂發揮不了用途,把陜西跟其他戰場徹底割裂開來,這事兒也就罷了。

而且如果吳三桂真的勾結大明,清廷還可以進一步利用這個消息,團結內部——原本多爾袞想的還是找借口挑釁,重新啟動南侵。

出了吳三桂這档子事的話,那就是大明先主動北侵清國,多爾袞完全可以拿來宣傳,讓滿清上上下下扮演出保家衛國的姿態,極大激勵起士氣。

畢竟任何時候,衛國戰爭的士氣總是比侵略戰爭要更高一些的,這層心理上的BUFF不疊白不疊。

……

考慮到重新鬧亂子的陜西戰場,不容易出軍功,可能要長期低烈度相持消耗,多爾袞權衡再三之後,決定派豪格再去陜西戰場,跟吳三桂對線,

同時要把山西姜瓖的軍隊也臨時劃撥給豪格統一調度,主要靠後方的山西軍跟陜西關寧軍相持,順便也緊守潼關險隘。

三年半前吳三桂滅李自成的關中殘部時,清軍就控制了蒲坂津和潼關,這也是為了確保咽喉要地都在清軍之手,這才允許吳三桂事實上在西北自立。吳三桂當然不希望這樣,但他當時沒得選,因為如果他非要親自駐軍潼關的話,清廷當時就會跟他撕破臉。

也正因為清軍手握潼關,才一直不太擔心吳三桂搞事情。

多爾袞一番安排,第二道給吳三桂的安撫旨意,在七月二十六從北京送出,按計劃應當在八月初三抵達西安。

豪格本人,也在七月二十日就已經開始動身前往山西,豪格統領的滿正藍旗也逐步往西調動。在豪格抵達之前,山西和潼關當地的清軍,也已經提前得到消息,進入戒備。

而多爾袞的使者,最終也並沒能按計劃於八月初三抵達西安——因為就在八月初一這天,也就是多爾袞的第二批使者抵達前兩天,吳三桂正式扯旗,響應大明抗拒清廷,

吳三桂第一時間出兵堵住了潼關道的西出口,當道紮營跟清軍相持,並且在另一邊派兵堵住了蒲坂津西岸。

吳三桂對外宣稱的,只是正式承認南京朝廷為正朔、幫助南京朝廷保住陜西,還沒說要進攻清國占領區。

但僅僅是陜西的正式易幟,作為兩國徹底全面開戰的導火索,卻是已經足夠得不得了。

豪格與吳三桂,很快在潼關一線互掐起來,雙方互有死傷,按說豪格是占據地利的,可清軍卻並不能快速取得戰果。

吳三桂的關寧軍戰力也不弱,最關鍵的是,四川的方孔炤也在一直緊密監視吳三桂的舉動,

北線開戰後,他也從成都把衙門臨時遷到了漢中,以盡快獲取第一手的戰局情報。發現吳三桂是真棄暗投明、下血本跟豪格廝殺,方孔炤便下令秦良玉,把三年前受降的原闖賊袁宗第部,也派去關中給吳三桂助戰,可以暫時歸吳三桂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