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你知道這兩年半我怎麽過的麽!(第3/4頁)

聽說這兩年,從南邊陸續傳來幾種米麥之屬,如玉米、土豆,為古時所無,產量遠高於稻麥。去年只有淮北數處私下嘗試軍屯,果然解決了一部分軍糧。今年擴大了推廣,還往山東、河北蔓延。

據說南明推廣這些東西,最久的已經七八年了,一開始是在隨黃、後來擴大到整個湖廣,據說四五年前逐步推廣到整個南方。

南蠻子得其利已經七八年,我大清得其利卻還不滿兩年,今年才第二年,推廣面積不夠大,收成也還沒下來。如此,南北國力受益於玉米土豆之多寡程度,明顯是南方遠勝於北方!我大清若是再多休養生息數年,讓北方也漸漸自發能種玉米的都多種玉米。國力豈不是也能相對於南方扳回一些,到時候再開戰,豈不是更加有利?”

濟爾哈朗也不說別的,隨口只針對糧食和人口的問題,跟多爾袞辯駁了一番。

他提到的玉米土豆這些,也確實是中間明清和平休戰種田那幾年,漸漸擴散開來的。這東西朱樹人也沒法管控,因為一旦一種糧食普及到普通老百姓人人都種,都能弄到種子,那麽被私販到淮北,滲透進入淪陷區,就是必然的。

一種數百萬人都能接觸的東西,還談什麽技術保密?無非是有個擴散過程,清軍要實驗、要推廣,要繁殖留種,都需要時間。

大明占的只是一個時間差的利益,我比你提前多種了六年玉米土豆,這六年的積蓄就能形成巨大的國力差距。

濟爾哈朗終究年紀大了些,已經虛歲五十了,從四十七歲消磨到五十歲,自然再沒有年輕人的莽勁,想求穩。

多爾袞卻比他年輕得多,今年三十六,還想搏一把大的。更關鍵的是,他看問題比濟爾哈朗全面,他意識到國力的發展對比不是這麽簡單算的。

“國力之消漲,豈能看糧食的多寡!為今之計,糧食只要夠吃,便能穩住國力。至於指望靠著余糧,重新繁衍人口,那得何止十幾年才能看到效果?

此前我大清為了編練綠營新軍,已經竭澤而漁,這幾年山東、淮北戶口減半,被壓榨的漢人南逃之勢已成,再拖下去,對我大清只會不利。

眼下唯有立刻軍事上跟南蠻子血戰勝之、重新立威,震懾天下漢人,讓他們知道投明沒有機會!無非是再被我大清多殺一遍!還不如一開始就乖乖當我大清順民!”

兩年前剛休戰的時候,說實話,多爾袞也沒料到休戰期會有那麽多百姓不堪壓榨而南逃。主要是之前清朝對明連勝了幾十年,他覺得天下人都應該看得清,明沒有前途,不會有人去投明,吃兩遍苦受二茬罪的。

但他終究是低估了多鐸覆滅、淮南尼堪劉良佐斃命這幾波的後續長遠影響力了。

哪怕南明最後給他了一個“面子”,假裝試圖強攻收復鳳陽失敗、退兵,讓清軍貌似搶到了“休戰前最後一戰的勝利”,心情相對輕松地下了牌桌。

但隨著兩淮百姓冷靜下來,還是有很多人漸漸認清了跟著大明混的前途,認清了“此大明非彼大明,有了聖君賢相在位,大明跟先帝崇禎在位時那個大明,已經截然不同了,現在的大明是有前途的,值得效忠的大明”。

這個人心的覺醒,是多爾袞最害怕的,比戰場上的任何一場具體慘敗都嚴峻。他不得不稍微積蓄起點力量,就全力把這股想法撲滅!

……

濟爾哈朗原本沒有想那麽深入,被多爾袞反復強調後,他站在為了大清國的整體利益的角度,倒也不得不承認多爾袞有點道理。

不過隨之而來,就是另一個麻煩。

濟爾哈朗不得不提醒:“縱然要重新開戰,如何鼓舞人心士氣,找到開戰借口呢?我大清倒是不在乎信義,想殺蠻子便殺蠻子,想南侵便南侵。可終究是已經休戰數年,總要給將士們一個近因。”

南征的最大大義名分,當然是“統一天下,結束內戰”,這是任何改朝換代都能用的。說白了就是為了統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隨時想打就打。

但那只是遠因,不是眼前迫在眉睫的近因。要鼓舞好士氣,遠近結合的動機,讓普通士兵都能代入,也是很重要的。

部隊不知道為何而戰,為何此時突然重新打仗,就麻煩了。

尤其是滿八旗已經沒有三年前那麽血性,那些在北京城裏提籠架鳥的社會垃圾已經逐漸變多了,你必須得給他找個原因。

對於這個問題,多爾袞顯然是有備而來,提前想好了。

他直截了當攤牌:“這幾年,南蠻子一直在吸納我大清逃奴!這個理由,隨時都值得用來激起我八旗兒郎同仇敵愾,南征搶回子女玉帛!

至於眼下,就編造一些挑釁摩擦,但說今年夏收或秋收時又有淮北屯戶大批南逃,我大清天兵要追擊抓捕!一旦開戰,後續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