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諸位王爺感動麽?(第2/4頁)

可惜他們手上並沒有掌握兵權,想直接造反清君側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僅有的機會,也就只剩下兩手選擇了:

要麽,想辦法拉攏地方督撫,許以富貴,希望有一省文官或者總兵支持他們,阻撓“奸相朱樹人竊國”。

這個過程中,反對朱常淓的旗號是絕對不敢打的,因為朱常淓的血統,已經遠遠比其他在世的一切朱姓藩王都更近更貴了。其他藩王至少是成化以前就分出去的。

所以最多只能打打清君側,也就是宣傳說朱常淓是被女婿脅迫和蒙蔽的,是奸相挾天子以令督撫,有衣帶詔討賊。

如果無法直接拉攏督撫,那第二條路就只有在藩王們之間先互相秘密聯絡,形成聯盟,再挑唆一個有門路的出頭鳥,讓那人去冒險拉攏督撫。

……

如前所述,大明在南明政權建立時,總共也就剩二三十家藩王了,後來在調集外藩到南直隸周邊、接受控制的過程中,折了幾家,還鬧了靖江王叛亂,

從那之後,大明全部的王爺,也就只剩剛剛二十家。

後來江北被多鐸攻陷,被遷置到揚州的九位王爺,如原本歷史一樣,隨著福王政權一起,被連鍋端抓成了清軍俘虜,也就徹底沒了威脅和法統。

而且他們是跟族人後人一起團滅被抓的,想再找個次子庶子什麽的襲王爵都不可能,這一切本就是朱樹人的設計,哪能容這些廢物王爺多生多占浪費社會資源。

所以到了隆武元年改元的時候,全天下有朱元璋後人血統的藩王,只剩十一家,都已經是血統非常遠的了,

同出成化的,除了朱常淓自己,就只剩第七代益王朱慈炱了。原本歷史上這時候還該有榮王一系,但現在也因為蝴蝶效應,榮王在四年前在長沙被張獻忠滅門了。

而這個益王朱慈炱一脈也算是個傳奇,實在是命太硬太能生,怎麽都滅不掉。他出自朱祐樘的弟弟朱祐檳一支,算是最能熬的藩王了。

原本歷史上朱慈炱在南京被破後還南逃廣東,繼續被其他督撫擁護,他死後他兒子還被鄭成功拉到大員當招牌,他孫子朱怡鎬一直活到了施瑯攻上島、鄭克塽降清為止。

成化再往上就是土木堡那位了,堡宗兒子倒是多,有九個,但除了成化帝朱見深以外,還有四個早夭、無子,一個缺德除國。

剩下三王中德王系、崇王系是跟著福王被清軍俘虜的,吉王系四年前在常德也被張獻忠滅門了。

所以堡宗的其他子孫,也是一個都不剩。

再往上堡宗的爹朱瞻基,只有堡宗代宗兩個兒子,代宗要不是只有一個兒子還早夭了,也不至於被堡宗重新奪門。

所以除去朱慈炱後,其他所有十家幸存藩王,最近也得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其他後人了。正統性實在是太單薄太單薄。

朱元璋留下的兩百多家王爺子孫,到崇禎初年原本還剩不到一百五十家,又經過二十年血洗,最後只剩這十一家,實在不得不說是明朝養豬冗員、搜刮民脂民膏的報應了。

這十一家裏,成化分出去的一家,朱高熾分出去的四家,朱棣分出去的一家(趙王朱高燧的後人),朱元璋分出去的還剩五家。

如今,這最後十一家裏,還有人試圖串聯。

比如,住在南直隸和浙江交界的湖州府的魯王朱以海,在八月份的時候,偷偷給益王朱慈炱寫了密信,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其他一些雜牌藩王,也私下裏抱怨了一番,有點小動作。

這位魯王朱以海,熟悉明末歷史的看官應該也不會陌生,

因為在原本歷史上,潞王朱常淓在杭州覆滅後,就輪到魯王朱以海在浙東繼續抵抗,逃到舟山群島,後來還有閩浙唐魯之爭,東南沿海抗清勢力還內戰了一波。

可見這個魯王還是有一定權力欲的,否則不會在那種大形勢下還堅持豎旗,膽子小一點的當時早投降了。

原本朱以海南逃後一直住杭州,前年朱樹人建議監控諸藩後,才移到湖州,這樣離朱樹人的老巢蘇州更近,更便於監視,又不算進入南直隸。

這次朱以海沒有直接親自出手,而是拉攏朱慈炱拱火,也是看在自己實力實在不濟,血統也遠——魯王系是朱元璋那一代就分出來的,都不是朱標或朱棣後人,實在是僅存王爺中血統最遠的了,只有唐王跟他一樣遠。

朱慈炱好歹是唯一的成化帝後裔,朱以海審時度勢也只能聯手。

朱以海的密信發出去後沒多久,朱慈炱卻遲遲不敢回,只當沒收到。朱以海擔心夜長夢多,就想著跟浙江巡撫張國維、浙江總兵蔣若來接洽一下,試探對方的態度。

然而這無疑是一步蠢棋——原本歷史上,張國維還真就是擁立魯王系的頭號文官,但那是建立在南京政權已經完蛋的情況下,他作為浙江的一把手,當然要立個在本地的藩王監國。張國維挑魯王,也是因為他跟魯王確實沒有負面關系。